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7年4月18日
附件:川府发25号附件
目录
第一章发展环境- 7 -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7 -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形势- 11 -
第二章发展要求- 12 -
第一节指导思想- 12 -
第二节基本原则- 13 -
第三节发展目标- 14 -
第四节战略布局- 15 -
一、5大区域- 16 -
二、10大旅游目的地- 18 -
三、10大精品旅游线路- 25 -
第三章发展举措- 25 -
第一节深化旅游业改革- 25 -
一、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5 -
二、重点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7 -
第二节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9 -
一、创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29 -
二、“旅游+第一产业”,推进城乡统筹- 30 -
三、“旅游+第二产业”,发展工业旅游与旅游工业- 32 -
四、“旅游+第三产业”,构建以旅游为重要支柱的现代服务业- 34 -
第三节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 37 -
一、大力推进旅游扶贫- 37 -
二、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 40 -
第四节打造重点旅游产品- 43 -
一、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43 -
二、打造特色业态产品- 50 -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52 -
第五节创新旅游营销- 53 -
一、创新旅游宣传营销工作- 53 -
二、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55 -
第六节加快“互联网+旅游”进程- 57 -
一、用互联网思维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 57 -
二、夯实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 58 -
三、强化智慧旅游行业监管- 59 -
四、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和营销- 59 -
第七节提升基础与服务设施- 61 -
一、构建无缝对接的旅游交通体系- 61 -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64 -
三、建立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66 -
第八节扩大开放合作- 68 -
一、推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旅游合作- 68 -
二、强化省际旅游区域合作- 69 -
三、深化省内旅游协作- 69 -
第九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70 -
一、壮大市场主体- 70 -
二、强化旅游项目支撑- 71 -
三、促进产业投资- 72 -
四、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73 -
第十节优化发展环境- 73 -
一、深化依法治旅- 73 -
二、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75 -
三、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 77 -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78 -
第四章实施保障- 80 -
第一节注重规划衔接- 80 -
第二节纳入年度计划- 81 -
第三节强化政策保障- 81 -
一、用地政策- 81 -
二、入境旅游奖励政策- 82 -
三、创优奖励政策- 83 -
第四节加强监督考评- 83 -
一、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83 -
二、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84 -
附件:1.5大区域主要旅游目标任务分解表
2.各市(州)主要旅游目标任务分解表
3.旅游厕所建设主要任务分解表
4.在建及新建重点景区一览表
5.重点培育的特色业态产品一览表
依据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5)》,制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5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高位增长。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2000亿元到2015年突破6000亿元,旅游总收入从全国第9上升至第5。与2010年相比,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增长了1.5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了2.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3.6个百分点。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
二是大旅游发展格局凸显。坚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充分发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以旅游为统领,部门协作,横向、上下联动的“大旅游”管理机制,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联合执法等方面支持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正式成立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全省有4个市(州)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省政府明确对市(州)主要旅游指标进行目标考核,藏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排名,把生态旅游作为考核的重点。成都、乐山、资阳等市列入了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
三是旅游多点多极支撑格局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成为共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效初显,有7个市(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0%。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攀西、大巴山、大川南和雅安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点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成功创建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1个省级旅游强县、16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6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4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74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60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县域旅游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四是旅游综合带动效益显著提升。2015年,旅游业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5.19%。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点数由2014年的1.23%上升到2015年的1.55%。2015年从事旅游业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5万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快2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人均纯收入786.2元,全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行政村已超过5000个、带动1000余万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增进民族团结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和谐产业。
五是旅游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十二五”时期,共投入省级旅游发展资金5.2亿元。设立了首期规模超过30亿元、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全省储备重点旅游项目4157个,总投资28762亿元。全省旅游招商签约4802亿元,年均增长15%,完成旅游投资3371亿元,年均增长19%。成功新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07家,其中5A级景区新增7家,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4位。成都市成功创建首批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九寨沟成功创建全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西昌邛海)、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4家,成都、泸州、遂宁、乐山四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六是旅游营销亮点纷呈。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出《爱,在四川》系列微电影。突出主流媒体宣传,中央电视台183集的《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中实现56集宣传四川自然和人文旅游,累计覆盖受众超过60亿人次。策划举办“行摄365·画说四川”,“行南丝绸之路·游大熊猫家乡——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大型国际营销活动。出版发行了《发现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稻城亚丁告诉你》等10余本旅游图书。创新搭建节会活动平台,成功构建4+4+N旅游节会体系〔第一个“4”是指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全球旅游网络运营商合作交流会、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第二个“4”是指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版;“N”是指市州澳门新濠天地娱乐场,手机赌钱游戏的节会〕,持续扩大了四川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是智慧旅游引领全国。构建了省市县政府和企业联动的1+3模式智慧旅游体系,建成四川旅游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基于北斗兼容系统的户外应急救援平台和“1+21+N”〔“1”是指四川旅游资讯网站(www.tsichuan.com),“21”是指21个市(州)旅游资讯网站,“N”是指多种语言旅游资讯网站〕的tsichuan 多语种旅游资讯和营销平台。打造出13个智慧旅游城市和以智慧九寨为典型的20多个智慧景区,极大地提升了四川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水平。整合交通运输、气象、环境保护、测绘、通讯运营商等多领域资源,基本形成旅游大数据体系。2014年四川智慧旅游体系荣获“2014中国智慧旅游创新项目TOP10”,国务院办公厅将“四川旅游工作专题建设”确定为政府内网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试点。
专栏1 “十二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年份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
国内游客 (万人次) |
外汇收入 (万美元) |
入境游客 (万人次) |
2011 |
2449.15 |
2410.57 |
34977.8 |
59382.55 |
164.0 |
2012 |
3280.25 |
3229.83 |
43451.8 |
79814.67 |
227.3 |
2013 |
3877.40 |
3830.04 |
48696.5 |
76476.08 |
209.6 |
2014 |
4891.04 |
4838.34 |
53549.7 |
85768.11 |
240.2 |
2015 |
6210.50 |
6137.60 |
58500.6 |
118087.06 |
273.2 |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形势
从国际旅游发展大环境看,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新的全球化红利期,旅游成为各国创造就业、出口创收以及拉动基础设施的关键驱动力。中国正进入经济大国和旅游大国同步崛起期,中国旅游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旅游成为我国外交战略和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型载体。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看,“十三五”期间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业必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产业、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系列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也成为激发旅游市场活力、释放旅游政策红利的巨大动力。
从国内旅游发展大环境看,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牢固树立,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国家已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提出树立科学旅游观,为旅游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指明了方向。在旅游消费日趋散客化、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日益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旅游革新浪潮助推旅游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不断深化,我国旅游业正在从传统服务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从四川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四川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把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巨大机遇,依托四川省立体旅游交通格局和多点多极旅游基础,凭借天府新区和成都自贸区创建等创新引擎,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动力,四川旅游业将在五大理念引领下,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要求,运用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围绕旅游、共建旅游、主导旅游为导向,突出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把旅游业作为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着力实施旅游扶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在全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旅。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改革试点等中寻求旅游改革机遇,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改善旅游市场环境,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全方位推进改革的工作局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贯彻于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全面提升依法治旅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旅游环境。
坚持共享发展,富民惠民。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发挥旅游业富民、惠民、安民的重要作用,突出旅游业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构建文明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国民幸福感和人民生活质量,使旅游业发展成果普惠广大群众。
坚持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关联、高综合、强拉动特点,通过“旅游+”模式与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商务、会展等行业渗透融合,推动全省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绿色崛起,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将生态与旅游、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推进旅游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绿色理念教育,使尊重自然、崇尚节约、文明旅游蔚然成风。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产业发达、产品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安全有序、市场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发展增速保持在每年15%以上,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2万亿元,旅游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蜀道五大国际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入川游客与本省游客的比例优化为45∶55;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中过夜游客人数在总人数占比达48%,比2015年提升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省接待入境人均天花费年均增长率比“十二五”提升3个百分点。
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旅游业对全社会就业带动、促进百姓致富作用更大。到202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30万人以上,通过发展旅游惠及贫困人口占全省脱贫任务的20%以上。
专栏2 “十三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时期 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6210.5 |
12420 |
15 |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
273.2 |
400 |
8 |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
11.81 |
17.35 |
8 |
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
5.85 |
7.83 |
6 |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
6137.6 |
12400 |
15 |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 |
100 |
230 |
18 |
入境游客人均天花费(美元/人.天) |
210 |
290 |
7 |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元/人) |
1051 |
1550 |
8 |
国内游客中过夜游客人数(亿人次) |
2.7 |
3.76 |
7 |
国内游客中外省游客人数(亿人次) |
2.45 |
3.52 |
8 |
第四节战略布局
紧扣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全省“511”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5大区域
(一)持续打造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区(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以建设中国西部最重要入境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住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契机,提升大熊猫、古蜀文明、三国历史文化、都市休闲、时尚购物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成都市率先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环成都都市旅游圈和两山两湖及沱江丘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辐射带动全省。以成都、乐山、资阳、峨眉山、简阳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为示范,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业改革创新先导区。
(二)巩固突破川西北旅游区(阿坝、甘孜)。以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重点瞄准欧美日韩等入境旅游市场,加快大九寨、大贡嘎、大亚丁品牌旅游目的地提质增效,培育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全面启动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一批高端的特种山地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和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积极发展大众自助自驾旅游,推进航空线路与落地自驾游线路无缝对接。促进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区域合作,加强旅游城镇以及沿线旅游厕所、旅游医疗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力拓展川东北旅游区(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以建设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国内客源市场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南方(秦岭南麓)滑雪场项目群和嘉陵江流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项目群,抓住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机遇,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创建大巴山国家旅游产业扶贫试验区。推进蜀道申遗和三国历史文化、民宿旅游品牌培育,大力发展“川陕苏区、伟人故里”红色旅游。
(四)加速开发攀西旅游区(攀枝花、凉山)。以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积极推动旅游业与阳光康养、生态农业、体育运动、文化创意、影视演艺等融合发展。做好养老、康养市场,重点建设以G5京昆高速攀西段为轴线的攀西阳光康养旅游带,以向家坝、溪洛渡等为主体的金沙江、雅砻江上世界高坝峡谷旅游项目群,以汉源、越西、西昌、德昌、米易、会理、会东、攀枝花为代表的阳光度假城市,以泸沽湖摩梭文化、昭觉为龙头的彝族文化旅游精品产品,将四川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培育成世界性旅游节庆活动。
(五)加快推进川南旅游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以建设南向国际旅游经济走廊为目标,深入推进川南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重点服务本地和重庆、云南、贵州游客。结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乌蒙山区扶贫攻坚,推进金沙江流域高坝、峡谷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发展。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和四川“四江六港”水运体系开发水上旅游产品,大力培育泸州、宜宾为对外旅游开放口岸。
二、10大旅游目的地
5大旅游区以突破入川游客规模、优化游客和旅游收入结构为重点,打造10大旅游目的地,构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要求的旅游目的地新体系。
(一)大成都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夯实成都市旅游首位和中心的支撑地位和引领带动作用,率先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进以都江堰万达旅游城、成都太古里等为代表的蓉城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建设。打造龙门山、龙泉山、三岔湖、龙泉湖和沱江等环成都山水休闲旅游带。整合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旅游以及武侯祠、宽窄巷子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培育。推动成都加快打造特色世界音乐之都,推出3场以上展示四川浓厚历史人文和秀丽自然山水的大型实景演出或音乐秀场。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7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10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10家,自驾车营地20个,旅游厕所1000座。
(二)大峨眉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加快环峨眉山度假旅游产品培育,提升乐山大佛景区品质,积极构建适应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四川旅游第二极。以三山(峨眉山、瓦屋山、大瓦山)、三城(乐山、雅安、眉山)、两江(岷江、大渡河)为骨架,加快建设岷江东岸、蒙顶山、周公山、七里坪—柳江古镇、瓦屋山等旅游区,加快峨眉等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构建“聚合观光、动态度假”旅游目的地示范区。推动乐山市创建成为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3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10个,旅游厕所480座。
(三)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升九寨沟、黄龙旅游精品的国际化水平,将入境旅游的规模和增幅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深度开发中查沟、白马王朗等新景区,建设雪宝顶高山滑雪场等大型运动度假项目,整合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壤塘县等大草原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力松潘古城、达古冰山等旅游热点,推动阿坝州旅游二次创业。加强松潘、川主寺等旅游城镇建设,完善休闲度假服务功能。推动开放九黄机场为国际航空口岸,突破入境游口岸单一瓶颈。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15家,省级以上度假区5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8个,旅游厕所140座。
(四)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藏区优势旅游资源转化,坚持生态优先,低碳、低干扰、低强度旅游开发模式,以突破入境游和自驾自助游市场为重点,打造国道318/317沿线融自然观光、文化体验、山地运动、科普科考与体验度假等为一体的最美景观大道和世界遗产走廊旅游目的地群。重点打造高尔寺山等10个最美景观公路遗址公园、大格聂等6个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抓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契机,推进碧峰峡创建5A级景区,加快卧龙、宝兴、四姑娘山等大熊猫家园高端旅游产品和环线建设,树立起四川“熊猫家园·乐园”世界旅游品牌形象。加快建设康定等4个机场落地自驾车服务,新都桥等7个综合汽车营地、16个二级汽车营地和24个三级汽车营地。推进康定、马尔康等5个国际旅游城市,德格等26个旅游中心城镇,磨西等36个旅游小镇,康巴汉子村等68个旅游特色村寨建设。培育四川甘孜国际山地旅游节、康定国际情歌节等6个国际主题节会活动。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1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4家,新增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
(五)大香格里拉—环贡嘎世界高山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海螺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已完成)和贡嘎山度假旅游区,加快开发燕子沟、雅加埂、贡嘎西坡、丹巴藏寨、亚拉雪山(中谷—台站沟)等系列优势旅游资源,建设以国际市场和自驾自助游为主的,满足入境游客需求的,融观光、度假、科考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康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建设,加强磨西、新都桥等旅游城镇建设,推出蜀山之王—环贡嘎和情歌故乡—康定城两大核心品牌。完善康定、甘孜机场旅游接待设施,加密国内直飞航线和包机航线,渐次开放国际口岸机场,推进直升机救援和特种旅游服务体系,建设3个以上直升机停机坪(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2家,自驾车营地3个,旅游厕所40座。
(六)大香格里拉—环亚丁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建设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区契机,加快稻城亚丁创建国家级5A景区,夯实“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的藏区旅游发展格局。以亚丁机场为中心,整合乡城、理塘、得荣的优势旅游资源,大力推进藏区特种山地旅游和藏乡田园特色A级景区建设,加快稻城亚丁(含海子山)、木里洛克九百里等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新的国际和国内旅游产品品牌,推动开放亚丁机场为国际口岸,开通东南亚、日韩和港澳台航班,提升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推进直升机救援和特种旅游服务体系,建设2个以上直升机停机坪(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2家,自驾车营地2个,旅游厕所30座。
(七)秦巴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建设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契机,加快以秦岭南麓(广元、巴中、达州)为核心的中国南方山地滑雪休闲度假胜地建设,发力国内旅游市场,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巴山大峡谷、光雾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出曾家山、八台山等10个南方滑雪场度假旅游区。做强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品牌,加快恩阳红色古镇、洋烈度假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深度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出200个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建设9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4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5个,旅游厕所600座。
(八)嘉陵江流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阆中古城、昭化古城、相如故城等特色古镇,小平故里、朱德故里、嘉陵桑梓等人文田园、乡愁体验系列休闲项目建设,打造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嘉陵江流域文化生态精品旅游带。加大嘉陵江山、龙女湖、白龙湖、升钟湖等亲水、戏水、玩水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全国最大的“内河黄金海岸、欢乐水世界”旅游度假项目群,构建中国内河湖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典范。推进明月峡、凌云山、皇泽寺等沿江国家4A级景区的上档升级,建设阆中、华蓥山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3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自驾车营地5个,旅游厕所400座。
(九)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深度开发阳光康养、探秘彝区、度假攀西系列旅游产品。推进泸沽湖、螺髻山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完善提升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攀枝花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西昌创建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打造安宁河流域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带。依托国道108,打造天路旅游景观大道和特色乡村旅游通道。推进美姑毕摩文化园等大凉山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建设一批彝族文化村寨,大力开发彝族漆器等旅游商品。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2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10个,旅游厕所354座。
(十)川南长江流域度假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和建设成渝城市群机遇,将旅游发展融入川南城市群建设,积极发展适应国内旅游市场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加快完善自贡、内江、宜宾、泸州4个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提升沿江立体交通运输等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一体化的川南1小时旅游经济圈和川南四城旅游环线。加快兴文石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蜀南竹海、黄荆老林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深度挖掘长江文化、“中国白酒金三角”、竹文化、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金沙江高坝峡谷旅游项目群、中国酒镇酒庄群、自贡航空旅游区、盐都文化度假区、内江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李庄古镇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4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6个,旅游厕所1030座。
三、10大精品旅游线路
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构建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九环世界遗产线、成乐文化生态度假环线、国道318/317川藏最美景观旅游线、香格里拉文化与生态旅游线、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线、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线、秦巴南国冰雪游线、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10大精品旅游线路,以及沿精品线形成的系列支线、次线和小环线网络体系,串联5大区域、10大旅游目的地。
紧紧围绕旅游产业过万亿和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两大目标,推进十大重点任务,实施31项举措。
第一节深化旅游业改革
一、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以旅游理论和制度供给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完善“聚合观光、动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探索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整合,以住宿体系目的地化为突破口,探索围绕旅游要素打造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引导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等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建立综合性旅游协调机制,创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整合各方面智力资源,加强旅游基础研究,探索成立四川旅游智库。着力互联网时代现行政策不适应游客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关键点和制约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难点等旅游基础理论、政策和重点、热点问题研究,开展顶层设计,有效发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以旅游服务要素供给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加快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大旅游城镇、村寨步行道、停车场、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应急救援、信息网络、标志标识系统等设施的建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购物和娱乐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三)以旅游产品和线路供给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积极开发综合性、复合型、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旅游+互联网、新农村建设、大众创业、文化、休闲、研学、健康养老、房车自驾、运动、购物、交通、金融等一批旅游业态、组织模式、商业形态、服务流程等创新发展,鼓励发展精品酒店、主题酒店、乡村民宿,引导旅游消费。
(一)推进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除规定不能下放的外,其他省级旅游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市(州),除法律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各类旅游要素和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支持旅游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项目。
(二)健全旅游市场规则。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入外资旅游企业。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准入和经营许可。优化旅游客运车辆结构,落实省内异地运营政策,提升现有30座及以上车型利用率,增加小型旅游客车市场供给。全面落实宾馆饭店、餐饮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用水、用电、用气价格,降低企业成本。积极争取在国家生态补偿机制中,将生态补偿与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衔接,为生态保护区居民提供旅游创业就业的机会。
(三)改革行业协会。以旅游公共管理服务的参与者、旅游行业利益的代表者、独立运作的社会中介组织为改革目标,加强行业自律自治,打造协会品牌,拓展协会造血渠道,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反映企业的呼声,强化企业与政府的沟通,进一步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探索协会运行新模式,主动反映和体现新业态需求,组建新的组织机构,服务于广大的旅游企业,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
(四)改革旅游管理机构。积极推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四项重点工作。将旅游业确定为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五)健全旅游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地方主要领导牵头、部门有效联动、社会协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旅游信息共享、旅游违法行为查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全方位、立体式旅游信息收集、管理、发布机制。
(六)深化改革创新试点。大力支持乐山、资阳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探索在国家5A级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所在区域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支持都江堰、西昌邛海—安宁河谷、青川青竹江、绵阳仙海、开江宝石桥等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展河湖公园试点,助推我省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七)改革旅游规划。改革旅游规划管理,重构旅游规划工作流程,建立“四划、三图、三权、四方”(“四划”:谋划、策划、规划和计划。“三图”:规划图、设计图、施工图。“三权”:编制权、实施权、监督权。“四方”:甲方、乙方、咨询方、管理方。)的工作机制,通过“编制权+实施权+监督权”三权结合运行实现规划有效落地。各级政府编制城乡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村规划等)要加强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强化旅游发展规划的篇章和内容。推动5A级旅游景区所在城镇,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要求进行相关规划修编。稳妥推进“多规合一”工作。
推动全省旅游发展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按照“围绕旅游、共建旅游、主导旅游”三个导向和“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全面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镇(乡村)体系,积极推进多规融合,探索推进多规合一;变“旅游+”为各行业“+旅游”,创新机制体制,将政策、项目、资金和人力资源向旅游倾斜;因地制宜,规划和打造旅游产品、线路,提升旅游要素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区域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逐步推动旅游管理从单一旅游行业部门行为向统筹协调管理转变,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旅游对当地经济、就业的贡献率以及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旅游厕所建设、旅游数据中心建设等创建标准,重点推进乐山、阿坝、甘孜等8个市(州)和都江堰、剑阁等20个县(市、区)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3 重点培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重点推进乐山市、阿坝州、甘孜州、攀枝花市、广元市、雅安市、凉山州、巴中市,成都市都江堰市、温江区、邛崃市、锦江区、蒲江县、新津县、崇州市,广元市剑阁县、青川县,雅安市宝兴县、石棉县,绵阳市北川县、安州区、平武县,泸州市纳溪区,德阳市绵竹市,宜宾市长宁县、兴文县,达州市宣汉县,广安市华蓥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积极培育广安市、成都市简阳市、南充市高坪区、宜宾市屏山县、眉山市洪雅县创建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 |
(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生态的有机融合,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农耕文化浓郁的农业主题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休闲农业景区,打造一批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实施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和省级示范休闲农庄,引领休闲农业提升发展。结合农业产业扶贫,加快发展壮大一批集聚发展、特色鲜明、村美人和的休闲农业专业村。
(二)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形成的园区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森林体验旅游、湿地体验旅游、森林康养旅游、野生动植物观赏及生态教育旅游等产品为主的林业生态旅游产业。打造四川花卉(果类)、红叶、大熊猫和森林文化四大生态旅游系列节会品牌。
(三)引导发展水利旅游。以水域(水体)、水利风景区和水利设施为依托,鼓励各地积极开放和营销亲水旅游产品,引导具备条件的水域、水体和国家水利风景区推出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等旅游产品和规范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积极开展河湖公园试点建设,打造品牌型、精品型水利风景区。创建一批水利科普展览馆、水文化主题公园、水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示范项目,形成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文化主题公园等水利旅游体系。
(四)培育品牌特色农林旅游商品。结合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以农林土特产品旅游化为突破口促进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中小微企业参与,通过农林旅专业合作社、生鲜电商线上线下等新型平台,重点扶持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的农林旅特色商品示范企业,构建 “美丽四川”农林土特旅游商品体系。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编制全省工业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普查全省工业旅游资源,确定工业旅游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设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航天工业(西昌)、飞机设计(成飞集团)、科技工业(绵阳)、机械重工(德阳)、白酒工业(成都、德阳、宜宾、泸州)、钒钛工业(攀枝花)、国防工业(绵阳、攀枝花、达州等)、军民融合(简阳)、水电工业(甘孜、阿坝、凉山州地区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沿线)、天然气石化工业(达州)、石材加工业(雅安)等一批工业旅游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形成十大工业旅游品牌。
(二)做精工业科技与工业遗产旅游。利用现代工厂区景观、废弃矿区、工业遗产、工业科技基地等开发工业文化旅游产品,开放攀枝花资源型城市转型、绵阳(两弹城与九院科技馆)和西昌航天发射基地等国防和工业基地,全兴(水井坊)、宜宾五粮液与泸州老窖等历史文化挖掘,全省“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德阳汉旺401信箱工业遗址与汉旺地震遗址、自贡大安盐厂工业遗址的开发建设等,与旅游业发展统筹结合,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工业遗产博物馆等为支撑,以研学旅行、老年旅游、红色旅游、怀旧旅游等为主体,工矿业遗产保护性开发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创新局面。
(三)支持旅游装备制造本土化。举办西部旅游产业与旅游装备博览会,引入国际国内知名旅游装备大集团,支持本土旅游装备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房车及拖挂车、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在省内基地化和本土化。引导建设一批房车露营、体育用品、户外装备、低空与水上旅游、智慧旅游、宾馆饭店用品的旅游装备本土制造示范企业。
(四)发展旅游商品设计和制造。按照“创意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化的实用产品、旅游化的土特产品”三大类型,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建设30个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蜀锦、蜀绣、绵竹年画、泸州油纸伞、藏区唐卡、祥巴、彝族漆器及服饰、羌绣、青神竹编、南充丝绸、简阳古琴、邛窑陶瓷等富有四川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和其他旅游商品,鼓励支持民族地区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品,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丰富旅游商品系列和类型。适时举办四川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设立四川旅游必购商品展区,评选最佳四川旅游必购商品系列。
(一)文化旅游。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实现文化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进。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旅游注入文化特质,凸显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增强文化活力,全面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体现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文化特色,推进旅游经济效益与文化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化会展、动漫旅游等重点产业,将四川丰厚的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态升级换代的核心内容,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形成有文化地标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出台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好藏、彝、羌等少数民族节日、庆典等民族文化展示和民族文化活动作用,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四川南方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加快成都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名城。
(二)体育娱乐。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创建集训类、竞技类、民族类等多种类型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3个省级山地户外登山(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建设西部低空旅游服务总部,试点直升机、热气球、固定翼飞机等低空旅游产品。加快音乐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结合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举办音乐周、音乐季、音乐节等各类音乐品牌活动,以藏歌会为基础打造夏季红原高原音乐季,以彝歌会为基础打造冬季凉山音乐季。
(三)旅游住宿。创新推进旅游住宿目的地化,采用专业、系统、创新的设计手法和理念,注重独特性、文化性和体验性,重点建设一批自然风光酒店、历史文化酒店、时尚精品酒店、设计酒店、生活方式酒店、艺术特色酒店等概念型酒店,以独特的住宿体验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住宿业态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客栈、民宿、公寓、精品酒店、度假别墅、小木屋、帐篷、房车等非标准住宿,加快发展会展酒店、温泉酒店、度假酒店、商务型酒店、汽车旅馆、汽车营地等多形式住宿设施,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加大网络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在住宿设施中的应用。加强对非标准住宿的指导和服务,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星级饭店、绿色饭店、主题饭店、精品饭店和饭店管理公司等系列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研究制定四川省智慧饭店、精致酒店地方标准,加快推进旅游饭店业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四)旅游餐饮。推进旅游餐饮特色化,大力开展全球川菜名馆活动,充分发挥川菜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餐饮在全省旅游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挖掘四川传统菜系和地方特色餐饮,与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茶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融合,创新菜式、环境、服务,发展主题特色餐饮,支持成都建设以巴蜀文化为底蕴、品牌川菜为特色、名店名企为代表、荟萃中外美食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美食之都,鼓励各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美食城。
(五)旅游购物。实施四川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和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和乡土绿色商品的宣传,推出四川旅游商品推荐名录,举办四川特色旅游商品进商场,进超市活动,建设50个特色旅游购物专业市场(场所),支持鼓励重点旅游城镇和景区建设特色商品购物街区,支持在线旅游商品电商平台,培育龙头旅游商品企业。结合天府新区和四川自贸区建设,规划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国际旅游自由购物区,在四川落地实施旅游购物免税和退税政策,鼓励和引导游客在川购物消费,吸引国内外高级零售商和品牌直营商入驻,增加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扩大离境退税商品种类,完善离境退税配套服务。
把旅游扶贫作为我省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以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打造景区带动型、发展乡村旅游型、开发旅游商品型”三种旅游扶贫模式,将14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打造成特色旅游景区或产品,通过劳务收入、资源入股、土地入股、门票分红、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积极探索实践旅游扶贫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政策,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到“十三五”末,全省通过发展旅游惠及贫困人口占全省脱贫任务的20%。
(一)实施旅游规划引导工程。编制“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和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专项规划,指导相关市(州)和贫困县编制旅游扶贫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贫困县、重点村,试点开展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保规划“多规合一”。
(二)实施旅游产品开发带动工程。创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旅游扶贫的龙头景区。研究出台A级景区带动扶贫建设导则,强化当地居民参与,发挥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贫困县、贫困村脱贫致富。按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贫困地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多类型旅游区改造,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
(三)实施旅游扶贫示范工程。以黑水县、稻城县、雷波县3个省级旅游扶贫试验区为重点,在资金捆绑使用、政策支持、多元化投入、社区参与保障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展旅游扶贫机制创新改革试点。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和引导旅游产业基础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贫困县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实施千村万户旅游富民计划和林业生态旅游千村万景扶贫攻坚行动,精确识别扶贫对象、精确制定扶贫方案、精确实施帮扶措施,重点引导建设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和10000个乡村民宿达标户。
(四)实施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工程。结合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以及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县乡道改善、村道完善等工程,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快推进建档立卡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防洪减灾、垃圾污水处理、应急救援、信息网络、文化活动场所、标志标识系统等设施建设。
专栏4 旅游扶贫工程
旅游扶贫示范。制定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乡村民宿达标户创建标准和评定办法。形成30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0000个乡村民宿达标户。 重点培育的旅游产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光雾山、华蓥山、海螺沟、五峰山—海明湖、巴山大峡谷、泸沽湖、螺髻山、三岔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稻城亚丁、达古冰山、四姑娘山、黑竹沟、天曌山、兴文石海、黄荆老林、八台山—龙潭河、白马王朗、米仓山大峡谷(广元)、莲宝叶则、中阿坝安多风情旅游区、中壤塘觉囊文化旅游区、凌云山。 支持创建的旅游强县。省级旅游强县:广元市朝天区、青川县,南充市南部县、高坪区,宜宾市兴文县,广安市华蓥市、邻水县,达州市大竹县、宣汉县,阿坝州茂县、若尔盖县、小金县、红原县、黑水县、松潘县,甘孜州康定市、稻城县、丹巴县。省级乡村旅游强县:广元市青川县、旺苍县、朝天区,乐山市沐川县,南充市南部县,宜宾市高县,广安市华蓥市,达州市大竹县、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阿坝州茂县、若尔盖县、小金县、红原县、黑水县、松潘县,甘孜州康定市。 旅游商品开发。力争形成1000个旅游化的农副土特产品品牌、1000个文化创意类旅游商品品牌、1000个文化化的实用产品品牌。 旅游人才培训。5年内分级培训旅游扶贫师资队伍1000人、旅游实用人才55000人次、贫困县党政领导和涉旅部门干部4000人次。 |
(五)实施旅游商品开发工程。积极推动旅游商品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施旅游扶贫电商行动,推动建立超市和网购运作的旅游扶贫机制,鼓励创办乡村旅游超市与旅游商品网购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旅游商品。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省内主要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旅游购物区、城市大型商场超市和旅游购物街区。
(六)实施旅游人才培训工程。实施旅游师资队伍培训计划、旅游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乡村旅游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旅游技能素质培训,提升旅游扶贫管理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专家服务团智力扶贫行动。选派旅游部门干部到贫困县、贫困村挂职和蹲点扶贫。组织省内旅游院校师生到贫困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旅游培训机构、院校、星级酒店与乡村旅游特色经营户(点)的结对帮扶活动。
围绕美丽新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引导乡村旅游产业集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串点连线、连线成片,突出打造环成都乡村休闲旅游带、环重庆乡村休闲旅游带,构建连片成带聚集发展格局。环成都乡村休闲旅游带突出休闲度假地打造,重点培育具有乡土文化特色和国际品质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体验产品。环重庆乡村休闲旅游带要提升乡村旅游观光产品档次,积极打造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培育重点乡村旅游度假产品。空间节点上,充分考虑现代交通对乡村旅游的牵引带动作用,打造环城、依景、沿线(山、路、湖、江、河)乡村旅游集聚区,重点打造四大城镇群周边,G5高速、国道318/317沿线和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沱江等沿岸乡村旅游带。
(二)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引导乡村旅游合作社加速发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着力做大做强一批经营规模大、产业基础牢、产品质量优、带动能力强、运行机制新、规范管理好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深入推动乡村旅游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构建市场营销、游客接送、住宿餐饮服务、农副产品、旅游商品配送等专业化分工的协作机制。结合各地实际,引入公司化经营管理和营销方式,推动形成有效的现代乡村旅游运行模式。加大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补助力度,推进实施省市县三级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推出一批乡村旅游模范村、模范户、金牌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三)培育乡村旅游新型业态产品。针对国际市场和高端游客,突出乡村特点,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旅游度假小镇、乡村主题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客栈、精品村寨、国际驿站、乡村俱乐部、度假乡村庄园、户外运动基地等乡村旅游精品。针对区域近程客源市场,发挥生态优势,创新特色业态,积极培育度假乡村、精品民宿、古镇古村落、乡村养生养老基地、乡村自驾游基地、房车露营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乡村民俗创意体验馆等新型产品业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研究制订四川省度假乡村建设标准。打造一批乡村类旅游A级景区、度假乡村、特色乡镇、精品村寨、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
(四)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抓住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契机,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制订出台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编制民宿旅游发展规划,科学引导全省民宿旅游发展。将民宿作为乡村文化活化的重要窗口,按照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的要求,突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色,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创新经营方式,提供感动式服务,提升民宿建筑空间美学,将民宿旅游打造成为我省乡村旅游升级版。
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全面启动智慧乡村旅游工程,积极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延伸,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提升高速网络服务水平。探索运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垂直平台,实现信息智能推送、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互联网服务功能。
提升乡村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重点推进乡村旅游经营点(户)厕所、厨房等达标提升。突出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加强乡村资源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旅游乡村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旅游资源品牌化。
实施1000A计划。“十三五”期间,新创建A级景区700个以上,期末全省A级景区总量突破1000个。进一步提升九寨沟等现有1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海螺沟、平乐古镇—天台山、碧峰峡、稻城亚丁、安仁古镇、光雾山、四姑娘山、兴文石海等29个国家4A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以山地旅游产品打造为抓手,重点在民族地区建设国家4A级以上的特种旅游景区20个。以乡村旅游类A级景区和旅游扶贫类景区建设为抓手,新建650个特色A级旅游景区,研究出台四川省特种旅游景区标准和特色旅游景区导则。
实施度假四川计划。加快全域四川度假产品体系建设,打造聚合观光、动态度假产品,推动住宿体系目的地化旅游产品建设。推出龙门山、光雾山、米仓山等“华夏中央空调”消夏度假旅游带,金川大东女、安宁河流域阳光度假带,大巴山、西岭雪山等南方滑雪带(群),嘉陵江流域亲水度假旅游带。新建10个温泉度假旅游区、10个(南方)滑雪场、10个玩水江湖旅游产品和10个阳光度假旅游区。加快西岭雪山(花水湾)、大青城、阆中、峨眉等10家国家级度假区创建,建设省级度假区50个。
以标准化引导全省国家级旅游资源(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等)加快建设成为旅游产品。到2020年,力争新创建1—2个世界遗产、5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0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专栏5 重点培育的旅游精品名单
世界遗产:国道318/317(四川段)、蜀道、长征丰碑线 5A级景区:海螺沟、碧峰峡、安仁古镇、平乐古镇—天台山、光雾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稻城亚丁、四姑娘山、兴文石海、蜀南竹海、嘉阳—桫椤湖景区、巴山大峡谷、泸沽湖、蒙顶山、大瓦山—大渡河峡谷、五粮液景区、安岳石刻、陈毅故里、賨人谷—汉阙、武胜宝箴塞民俗文化旅游区、米仓山(广元)、恐龙王国公园、荣县大佛、黑水达古冰山、高坪凌云山、石渠巴格玛尼—松格玛尼景区、石渠洛须—邓玛旅游景区、新龙高原丹霞景区、黑竹沟。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度假区、大溪谷—石象湖旅游度假区、大青城旅游度假区、红格阳光温泉旅游度假区、阆中嘉陵江旅游度假区、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华蓥山旅游度假区、大海螺旅游度假区、唐家河—青溪旅游度假区、仙海旅游度假区、峨眉国际旅游度假区、七里坪—柳江古镇旅游度假区、向家坝金沙平湖旅游度假区、五峰山海明湖旅游度假区、黑龙滩旅游度假区、三岔湖旅游度假区、会理旅游度假区、泸沽湖旅游度假区、宜宾大竹海旅游度假区、大碧峰峡旅游度假区、蒙顶山旅游度假区、周公山温泉度假区。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天台山、稻城亚丁、达古冰山、四姑娘山、黑竹沟、天曌山、兴文石海、黄荆老林、王岗坪、威远穹窿地貌旅游区、八台山龙潭河、白马王朗、虎牙大峡谷、巴山大峡谷、泸沽湖、螺髻山、木格措、二郎山(喇叭河)、牛背山、龙苍沟、飞龙峡、凌云山景区、金城山景区。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邛崃市平乐镇、崇州市街子镇、金堂县五凤镇、龙泉驿区洛带镇、新津县兴义镇、蒲江县成佳镇、都江堰市安龙镇,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攀枝花市米易县白马镇、仁和区平地镇、盐边县渔门镇、盐边县红格镇,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中江县仓山镇,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平武县虎牙藏族乡、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昭化区昭化镇,遂宁市龙凤古镇、仁里古镇,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龙门古镇、都京镇和蓬安县相如镇、营山县黄渡镇,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屏山县龙华镇、宜宾县横江古镇、长宁县竹海镇、屏山县书楼镇、江安县夕佳山镇、兴文县僰王山镇,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武胜县沿口镇、华蓥市红岩乡,达州市大竹县清河镇,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洪雅县高庙镇、青神县汉阳镇,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凉山州西昌市礼州镇、雷波县黄琅古镇、越西县中所镇、会理县城关镇、会东县姜州镇。自贡市贡井区固胜村、荣县金台村,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泸州市泸县兆雅镇新溪村,德阳市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宜宾市长宁县佛来村、筠连县春风村,达州市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始宁村,雅安市石棉县安顺乡安顺村、石棉县蟹螺乡蟹螺堡子村、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咎落村、天全县紫石关镇紫石关村,眉山市东坡区白马镇龚村、仁寿县文宫镇石家村、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燕桥村、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乐至县劳动镇闲宁村,阿坝州马尔康县沙尔宗乡丛恩村、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西索村、小金县两河口镇两河村、小金县木坡乡登春村、若尔盖县巴西乡巴西村、若尔盖县冻列乡则隆村、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理县桃坪羌寨、茂县黑虎乡小河坝村、茂县雅都乡四瓦村、黑水县色尔古镇色尔古村、黑水县木苏乡大别窝村、黑水县维古乡西苏瓜子村,甘孜州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凉山州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冕宁县漫水湾镇西河村、木里县俄亚乡大村、木里县东郎乡藏寨、甘洛县海棠镇海棠村。 |
(二)实施百镇旅游提升工程。完善旅游城市、城镇和乡村的主客共享旅游功能,结合中国特色小镇培育和我省百镇建设试点,力争打造100个国家3A级以上景区的特色旅游镇。
推进旅游与城市化融合发展,有序开拓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创新城市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感,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旅游城市。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旅游。根据城镇规划的功能布局,提高旅游城镇综合服务水平。强化民族村寨和古镇古村的保护与利用,提升城镇风貌,丰富旅游业态,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宜居、宜游旅游小镇。
(三)构建多层次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国道318/317川藏最美景观旅游线、香格里拉文化与生态旅游线、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线、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等10大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沿线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提升智慧服务水平,使其管理和服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打通与陕、甘、藏、滇、黔、渝等邻近省份的旅游通道,打造10条入川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推进形成5条以上以我省为核心、跨区域的国家精品旅游线。
优化一批地方特色精品线路。针对不同客源市场,以经典品牌景区为龙头,以线路统筹整合若干有特色的小景区,科学组织游览线路和时空节奏,合理安排线路上的旅游要素,推出一批多主题、多日游旅游特色线路。重点推出以自助、散客为出游方式的一日游、周末游、家庭游等短线旅游产品。
专栏6 10大精品旅游线路
1.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针对国际和国内市场,整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雅安碧峰峡、都江堰熊猫谷、卧龙4大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地,4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3大山系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坚持与国际接轨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推出成都熊猫基地—都江堰熊猫谷—卧龙—宝兴—四姑娘山—雅安碧峰峡等全世界唯一、具有垄断地位的“熊猫家园?乐园”主题线路产品。加快完成汶川至四姑娘山、国道351(小金—宝兴—雅安)等公路改造和卧龙、宝兴的生态小微营地等住宿体系目的地化产品建设。 2.九环世界遗产线。针对东南亚、港澳台+国内市场,完善提升阿坝州内成都经汶川、松潘的九环西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西1线(国道347茂县—黑水—红原—阿坝段)、西2线(省道301松潘—瓦切—红原段)、西3线(国道213和国道248松潘—若尔盖—红原段)建设。加快绵阳、广元和德阳前往九寨沟的九环东1线(彭州—绵竹—茂县)、东2线(国道347绵阳—安县—北川—茂县段)、东3线(广元—青川—平武—川主寺—红原)、东4线(国道212广元—文县—九寨沟段)等旅游线路的公路改造升级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九环精品旅游线路网络体系。推进跨省入川旅游线:联动甘、青推出中国大西部自驾游环线线路,加快松潘—若尔盖—郎木寺—合作—兰州、红原—阿坝—久治—西宁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3.成乐文化生态度假环线。针对东南亚+国内市场,重点提升和增强成乐、乐雅高速休息站的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成—乐—绵”旅游客专的开设,满足自驾自助游客需要。加快构筑乐山大佛—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区域“动态观光、聚合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加快省道106(资阳—仁寿—眉山—丹棱—洪雅段)、省道307(乐山—夹江—洪雅—雅安段)、国道245、省道435和国道108(峨眉山—峨边—金口河—汉源—荥经—雅安段)区域旅游小环线建设。 4.国道318/317川藏最美景观旅游线。针对欧美市场,以建设成为川藏公路国家旅游风景道为目标,加快雅康、汶马等高速公路建设及国道318/317改造升级,重点完善游客救助、汽车维护和与机场共享、落地自驾的大众游客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康定—雅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示范项目,完善提升国道318/317与大九寨、稻城亚丁和海螺沟等成熟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联系,构筑国道318/317沿线200公里范围的纵1线(省道217马尔康—小金段)、纵2线(国道248和省道217马尔康—金川—丹巴—泸定—磨西—石棉段)、纵3线(国道227、国道350和国道248壤塘—炉霍—道孚—八美—新都桥—九龙段)、纵4线(炉霍—色达—甘孜)、纵5线(省道456、国道317和国道227石渠—甘孜—新龙—理塘段、纵6线(德格—白玉—巴塘)等若干旅游支线、小环线网络体系。推进跨省入川旅游线:国道318(巴塘—芒康—左贡—林芝—拉萨段)、国道317(德格—昌都—那曲—拉萨段)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5.香格里拉文化与生态旅游线。抓住香格里拉国家风景旅游道建设契机,针对东南亚+国内市场,主线为成都—雅安—康定—雅江—理塘—稻城—亚丁—木里—盐源—西昌—成都,串联国道318/317川藏最美景观旅游线,推出高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巴文化体验主题线路产品。构成环亚丁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和区域圈,重点完善亚丁—乡城—得荣、亚丁机场—稻城—乡城、木里—泸沽湖—盐源等旅游公路建设。推进跨省入川旅游线:联动滇、藏推出“大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线,加快稻城亚丁—三江口—云南丽江、得荣—云南香格里拉、泸沽湖—云南丽江等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6.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线。针对日韩及港澳台+国内市场,加快成都、绵阳、广元沿G5京昆高速、国道108(绵阳—梓潼—翠云廊—普安—剑阁)、国道347(梓潼—阆中)等公路的三国文化遗址的挖掘和产品开发,重点打造剑门关、唐家河、明月峡、阆中古城等三国文化体验产品,省域内形成成都—德阳—绵阳—剑门关—昭化古城—广元—苍溪—阆中—南充—遂宁—成都旅游精品环线。推进跨省入川旅游线:广元—汉中、广元—甘肃等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7.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线。针对国内市场,以嘉陵江为纽带,由北向南经朝天—广元—苍溪—阆中—仪陇—蓬安—南充—武胜,构建嘉陵江田园风光、古城古镇古村、风水文化、人文体验、欢乐度假为主题的旅游线。完善G42沪蓉高速(南充—岳池—广安—华蓥—邻水)等沿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跨省入川旅游线:联动成、渝推出“两江一刻”(长江上游国际黄金旅游带、嘉陵江旅游带和大足—安岳石刻)旅游线。加快广安—重庆、成都—安岳—重庆、宜宾—泸州—重庆等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8.秦巴南国冰雪旅游线。针对港澳台+国内市场,主线为成都—绵阳—平武—青川—广元—旺苍—南江—通江—万源—宣汉—达州—平昌—巴中—盐亭—中江—成都,以大巴山山地风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秦巴南麓滑雪场群、古镇古村为主题,建设川东北旅游欢乐世界,成为大巴山国家风景旅游道的主要构成部分。加快对南江—巴中、巴中—通江—万源、达州—大竹、达州—营山—南充等公路的“旅游化”升级。推进跨省入川旅游线:南江—汉中;通江—镇巴;万源—安康;达州—开江—万州等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9.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打造欧美俄罗斯+国内市场,以建设成为滇川国家旅游风景道为目标,推出成都—汉源—石棉—冕宁—西昌—德昌—米易—攀枝花阳光度假、彝族风情体验游线路产品。完善G5京昆高速雅攀高速沿线休息站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满足自助自驾游客需求。沿原国道108,打造观天路景观(雅攀高速)旅游支线和特色乡村旅游小环线。对国道108(德昌—会理段)、省道208(甘洛—越西—昭觉—金阳段)、省道307(西昌—昭觉—美姑—雷波段)、省道103(马边—美姑段)、省道212(西昌—普格—宁南段)、省道310(会理—会东—巧家段)公路和旅游设施着力提升完善。推进跨省入川旅游线:联动云南推出大泸沽湖文化风情、攀西南方丝绸之路和彝族文化体验旅游线。加快攀枝花—丽江、攀枝花—大理等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10.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针对国内市场,整合长征沿途的优质旅游资源,推出“重走长征线”天然最美的旅游线路产品。主线为皎平渡—会理—冕宁—石棉—泸定—宝兴—小金—马尔康—红原—松潘—若尔盖,重点完善沿途公路、休息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提升改造国道350(丹巴—道孚—炉霍—甘孜段)等线路。推进跨省入川旅游线:联动云、贵、甘、陕推动“长征遗址”申遗,推出红色长征精品旅游线;联动黔、渝推出赤水河流域白酒文化旅游线。加快松潘—陇南、若尔盖—迭部等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
山地旅游。依托我省类型多样的山区生态和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峨眉山、龙门山、大巴山、贡嘎山、格聂山和以四姑娘山、牛背山、天台山为主体的邛崃山系,以雪宝顶、九鼎山为主体的岷山山系。根据山地旅游活动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开发自然观光、避暑休闲、健康养生、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考探险、野生动植物观赏、摄影(兽类、鸟类、野生花卉等)等旅游产品,科学布局旅游要素和基础设施,严格保护山地景观形态、山地环境和山地资源,完善构建山地旅游救援体系。
水上旅游。依托我省丰富的江河湖泊旅游资源,在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邮轮游艇、湿地观鸟、水上运动、水上演艺、湖泊度假等旅游产品,加快主题度假酒店、码头、环湖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开发邛海、嘉陵江、向家坝等水上旅游度假区,将水上旅游打造为我省新的旅游吸引物和增长极。
温泉旅游。强化高等级休闲度假与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引入国际高端温泉酒店品牌,与养生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亲子旅游等相结合,形成以温泉旅游产业链为主轴,多层次相关产业链为补充的产业集群,重点打造花水湾、罗浮山、峨眉山、海螺沟、红格、古尔沟、周公山等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
阳光旅游。依托攀西、川南等地区独特的阳光资源优势、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绚丽的民族文化与风情,大力发展冬季阳光康养、户外运动、生态休闲、民族文化旅游、落地自驾游,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大力提升休闲度假产品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
康养旅游。推动养老、医疗、中医养生保健、体育健身等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推出一批以度假型养老、特色医疗、疗养康复、森林康养、抗衰老等主题的康养旅游产品。依托气候、生态、医疗服务、保健养生、运动休闲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融合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康复养老、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康养地产。建设3个以上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区、30个省级示范区,3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20个省级基地。
研学旅游。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鼓励旅游企业开发价格优惠的生态、历史、红色、科考、传统文化研修等主题研学旅游产品,重点建设都江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绵阳市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
特色旅游。借助“旅游+产业+文化体验”深度旅游体验模式,扶持特色产业,形成旅游搭台、产业唱戏的双赢格局。
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红色旅游打造成常学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充实完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革命战争时期内容为重点,将1840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范围,形成覆盖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的景区体系。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整合周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深化融合发展,新创建一批4A级(含)以上、红色主题突出、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复合型旅游景区。加强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发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创新红色旅游表现形式,增强知识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宣传“长征丰碑”“将帅故里”和“川陕苏区”三大红色旅游品牌,结合建党、建军、建国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活动,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广泛开展群众性红色文化活动。因地制宜促进红色旅游与山地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研学旅游等的有机结合,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业态,增强红色旅游的综合功能。
强化“搭平台、建机制、构渠道、造事件、做活动、抓载体”十八字方针,将旅游营销的多元整合、系统组合、紧密结合的三合过程有机融合、贯通一体。
(一)打好三地营销攻坚战。
创新在境外客源地市场营销。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作为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遵循“航线开到哪里,境外营销就做到哪里”原则,加强与国际航空公司合作,合作建设境外旅游营销中心。针对不同类型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旅游线路和产品,由境外营销中心联络媒体、组织买家、协调活动。借力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加大直航城市、国际友城落地营销力度。每年选择3—5个国际友好城市或境外直航城市,与相关部门联办“四川文化旅游周”推广促销活动。
强化在国内客源地市场营销。着力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省市的国内客源市场,联合四川驻外办事机构,组织市(州)和旅游企业参加国内主要客源地的旅游会展和营销活动。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采用申报立项制度,通过共管资金划拨,支持和鼓励市(州)以及旅游企业在客源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节会和营销活动。
提升旅游目的地重要节会品牌营销。重点办好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大会。调整省内主要旅游节会活动举办档期,除每年举办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外,从2017年开始,逢单年举办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逢双年举办全球旅游网络营运商合作交流会和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积极举办全国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博览会和河湖公园建设论坛。
联动客源地+目的地市场营销。搭建好“熊猫走世界?美丽中国”全球旅游营销活动和“全球川菜名馆与四川美食之旅营销活动”等平台,持续开展系列重点旅游营销活动,不断扩大四川国际影响力,加强境外网络平台整合与合作,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推广四川旅游产品、线路和文化美食。
(二)打好三合营销组合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为路径、以网络为突破、以事件活动为抓手的营销策略,深化“Sichuan,more than pandas(四川,不仅仅有熊猫)”旅游形象宣传,推动全省整体形象与各地旅游目的地形象有机衔接。
整合: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之间,省、市、县之间,境内境外之间联动的旅游营销机制,做好旅游营销执行主体内外职能部门的整合,统筹营销行动,宣传营销全省优势旅游产品。
组合: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合理组合传统与新媒体、公众与行业媒体、信息与电商媒体,形成旅游营销媒体群。大力培育新型旅游者支付平台、分享平台,不断创新营销手段、营销平台和营销渠道。
结合:通过与当地和他地的重大事件、活动平台相结合,搭建平台或载体,把分散的事件营销活动结合或组合为一系列活动,放大新闻点,增强被关注度,提升营销实效。
(三)用好三段营销连环策。开展“你心中的四川”四川旅游市场形象调查计划,根据不同客源市场的发育度,按照市场营销的形象阶段、渠道阶段、产品阶段,采取相应的营销载体和方式。围绕“Sichuan,more than pandas(四川,不仅仅有熊猫)”,创意设计并逐步推广四川旅游形象,并根据旅游市场的新动态、竞争对手旅游形象的变化等因素不断微调。完善四川旅游营销渠道,策划丰富多彩的旅游营销主题活动,以大型特色旅游营销活动为抓手,加强政府、旅游行业、媒体等紧密合作,建立四川与境外旅游合作平台,创新国内外合作、政企合作的机制,实现四川旅游宣传营销新突破。
二、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一)落实入境市场拓展方案与机构。探索实施国际旅游合作计划,共同营造更加便利的旅游环境。建立政府与企业互动,各级部门联动的大营销机制,针对港澳台、日韩等传统市场和东南亚、欧美等增量市场,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制定并实施《旅游客源地营销行动计划》。
在欧美、澳新、东南亚等主要客源国设立四川旅游海外营销中心。采取省旅游发展委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大型企业多方联动的方式,设立多形式的四川旅游营销中心、体验中心、展示中心、联络处等,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入境旅游宣传营销体系。
(二)优化营销宣传渠道。持续开展“熊猫走世界?美丽中国”全球系列营销活动、“全球川菜名馆和四川美食之旅”营销活动、四川境外直航城市旅游营销等三大国际营销活动。四川旅游资讯网站由现有的8个语种增加到11个语种并有效地在客源地推广。加大与国外旅游网络专业公司和主流网站的合作,启动一程多站和针对港澳台、东南亚、美加、澳新、欧洲市场业界和媒体的网络落地营销。
(三)推进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计划。实施我省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景区国际化提升行动计划,按照世界旅游目的地标准,提升完善旅游管理和服务,推进景区国际化、产品多元化,其入境游增长率纳入工作考评、目标考核。乐山市重点打造满足韩国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要素服务系统,阿坝州、甘孜州重点打造满足欧美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要素服务系统。成都、都江堰、乐山、德阳、遂宁、绵阳、广元、宜宾、广安、西昌、攀枝花、南充等城市,实施旅游国际化行动,完善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
第六节加快“互联网+旅游”进程
一、用互联网思维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
准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的资金、资源、产品,推动旅游产业重构、旅游服务创新、管理流程再造,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针对互联网时代游客消费行为的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重构旅游目的地体系,创新旅游产品业态,构筑新的商业模式,提高旅游要素服务效能,变革旅游管理机制和制度。营造开放包容的互联网+旅游发展环境,鼓励旅游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互联网+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展“互联网+旅游+双创”,挖掘旅游发展潜力,激发双创活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科技,构建以服务旅游者为核心的智慧旅游体系。
(一)完善旅游信息化支撑体系。将智慧旅游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宽带中国、三网融合发展契机,加快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及重点旅游线路的光纤宽带、WIFI、3G/4G等基础设施覆盖。到2020年前,全省重点景区、旅行社、酒店、高速公路收费站、加油站、公交车、出租车、餐饮等实现电子支付。
(二)加快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实施旅游产业大数据工程,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加快建设四川省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旅游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实现旅游与商务、交通运输、公安、航空、统计、农业、工商、水利等多部门及通讯运营商、在线旅行社(OTA)涉旅企业的数据采集融合及交换共享。推动市(州)数据中心建设及对接,2018年前建立共享机制加强数据保障安全体系建设。
三、强化智慧旅游行业监管
扩大四川旅游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应用范围,建成省级旅行团队管理服务系统、旅游安全监管指挥系统和导游服务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全省旅游产业的监管。2020年底前,全省4A级(含)以上景区全部接入四川旅游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建立健全重点景区流量实时监控、数据实时发布,网上预售门票和预售高峰期分时门票等制度。
深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鼓励旅游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完善建成覆盖全省市(州)一级、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提高政府决策和旅游信息化水平。
四、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和营销
(一)完善游客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构建“1+21+N”四川旅游资讯网体系、手机APP客户端和微博平台,方便游客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实现咨询、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投诉等功能。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网上预订、在线支付等电子商务。
专栏7 智慧旅游建设
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导重点旅游城市核心区、4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游客集中区域、3星级(含)以上宾馆和四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4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的游客集中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 旅游大数据中心。到2020年,市级旅游主管部门和4A级(含)以上景区、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接入省级旅游大数据中心的比率达到100%,旅行社团队游客信息接入数据中心的比率达到100%。 智慧旅游试点市(州):成都市、攀枝花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眉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智慧旅游试点景区:青城山—都江堰、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天台山、安仁古镇、洛带古镇、黄龙溪、国色天乡乐园、平乐古镇、三圣花乡、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三星堆博物馆、北川羌城旅游区、七曲山、仙海、剑门关、昭化古城、唐家河景区、中国观音故里旅游景区、峨眉山、乐山大佛、郭沫若故居景区、阆中古城、朱德故里景区、兴文石海、蜀南竹海、邓小平故里景区、华蓥山、碧峰峡、三苏祠、柳江古镇、江湾神木园、黑龙滩、七里坪旅游度假区、九寨沟、黄龙、汶川特别旅游区、稻城亚丁、泸定海螺沟、邛海泸山、泸沽湖、三岔湖。 |
(二)构建智慧旅游营销体系。依据旅游大数据挖掘建立智慧旅游营销系统,逐步建成网络、广播、电视、短信、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到2020年,市级旅游主管部门和4A级(含)以上景区微信平台开通率达到100%。
(三)深入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加快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试点景区建设,推动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建设,重点推进“一带一区”〔G5高速带(四川段)和大九寨环线旅游区〕智慧旅游建设,全面启动国道318(四川段)智慧旅游带试点工程。到2020年,全省4A级(含)以上景区和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实现游客集中区域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积极推动5A 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电子票验证、刷卡支付和移动支付。
一、构建无缝对接的旅游交通体系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联通行动,制定实施《四川省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整合全省高铁、客专、支线航空、高速公路,打造景区+城市+高铁站点+支线机场+自驾车租赁点+高速公路的四川无缝对接旅游交通网络。
(一)大力建设国际航空口岸体系。加快与港澳台、东亚、南亚、东南亚和西亚、中东的陆路、空中新丝路建设,推动开放九黄、西昌、南充、泸州、宜宾、广元、绵阳、稻城亚丁、康定等为国际口岸机场,增开新的国际航线,加密新老国际航线班次,鼓励国内外旅行社开展国际旅游包机业务。
(二)加快构建旅游干线公路网络。加快雅康、汶马、成安渝、巴广渝、绵阳至九寨沟、仁沐新、宜宾新市至攀枝花等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尽快开工建设马尔康至青海久治、西昌至昭通等项目,推进西昌至香格里拉、汶川至川主寺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高速公路向藏区、彝区等旅游资源富集区进一步延伸。进一步完善成渝、川南等高速公路环线,加快构建川东北高速公路环线。实施好普通国道提档升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等专项工程,提升旅游景区高等级国省干线公路互联互通能力。加快40条出川旅游通道的建设,重点打通亚丁至云南丽江、至泸沽湖,乡城至迪庆,若尔盖至甘肃等对外通道。
(三)实施景区道路“最后一公里”工程。加强支线旅游交通和通景道路建设,对途经4A级(含)以上景区、省级(含)以上度假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不断提升通景公路品质,推动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0 年,具备条件的5A 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3A 级景区、乡村旅游精品村实现等级公路全覆盖。全面推进通乡通村工程和县乡道旅游化提升工程,继续扩大农村公路对农村旅游景点的覆盖范围、延伸深度。
(四)构建省内立体交通无缝对接体系。围绕实施道路客运枢纽全覆盖五年专项攻坚,构建全省旅游集散网络,实现每个市(州)至少建有1个旅游集散中心,所有铁路客运站、所有民航机场均建有与之衔接的旅游集散中心。到2016年底,全省符合条件的三级以上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200个三级以上客运站实现WIFI全覆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与旅游体系有机结合,优先推进成绵乐、成渝、成西、成兰、成雅等高铁(客运专线)站点与周边景区、城镇的旅游交通对接,实现中转、换乘等服务零距离换乘和互联网预订无缝对接。2020年前全省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与航空、高铁、高速等交通服务体系的全时无缝对接。
专栏8 旅游交通
口岸机场。推动开放九黄、西昌、南充、泸州、宜宾、广元、绵阳、亚丁、康定等为国际口岸机场。每年增开1—2条国际航线。 旅游集散中心体系。重点完善成都旅游集散中心门户,攀枝花市、宜宾市、泸州市、广元市、乐山市、西昌市、雅安市、南充市等8个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旅游标识标牌。全省高速公路、重要旅游支线公路完善设置旅游标识标牌,到2020年,完成全省4A (含)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在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交通标志标识的规范设置。 自驾游项目。加快建设西部自驾车旅游综合服务枢纽、50个自驾车营地与汽车旅馆。 |
(五)规划自驾、自助旅游交通产品。到2020年,争取建成自贡、广元等5个以上具有旅游功能的通用机场,甘孜、阿坝示范建设5个以上救援直升机场(坪)。加快建设西部自驾车旅游综合服务枢纽。大力发展自驾车旅居车租赁产业,积极引导康定、亚丁、红原、九黄、广元、绵阳6个支线机场建设“落地自驾、异地还车”自驾车租赁网络。建设50个自驾车营地与汽车旅馆,构建全省自驾车营地体系。到2020年,完成全省4A 级(含)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在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交通标志标识的规范设置。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一)提升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推动旅游停车场及相关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发布。着力打造大中城市中央游憩区,进一步提升都市夜生活旅游休闲场所规划建设,积极推进环城市休闲游憩带建设,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城市观景平台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开拓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鼓励开通城市旅游观光巴士和环城(湖)观光游船。
(二)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继续实施《四川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旅游厕所商业化运作新模式,丰富旅游厕所服务功能。将旅游厕所建设作为旅游度假区、A级景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美丽乡村等创建评定的重要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加快推动高寒地区旅游厕所革命试点,开展旅游厕所游客评价调查,编制全省旅游厕所服务地图。
专栏9 旅游厕所工程
全省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5000座,建成省级示范旅游厕所200座,实现所有A级景区厕所达到A级以上标准。 |
(三)建成高峰期流量监测系统。按照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疏导的原则,实时监控景区流量,2017年底前,在黄金周和小长假期间,全省5A级景区实现游客流量的监控与发布。到2020年,在黄金周和小长假期间,全省4A级(含)以上景区实现游客流量的实时监控,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和引导提示。
(四)完善旅游安全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景区要完善栈道、阶梯、步行道、行车道、观景台、景点以及临水、临边、临崖等地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标识标牌建设;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检测。加强对景区游览设施及部分景点危险点监控系统的设置,力争实现对景区及游览设施全方位、全天候的信息化安全监控。因地制宜、合理科学的完善景区污水、垃圾的收集、储运、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加强旅游安全提示信息的发布渠道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新手段,提高安全提示信息的受众面和时效性。在重要媒体与网站专门开辟省内热点景区旅行安全提示专栏,发布热点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警示信息。深化旅游发展、气象、交通运输、水利、国土资源、地震、安全监管等部门合作,及时发布旅游目的地气象、交通、水情、地质灾害、地震及安全事故预警,提升旅游行业安全预警防范能力。
(二)建立涉旅安全联合检查机制。按照正本清源、建立机制、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建立涉旅安全联合检查机制,在黄金周、小长假、暑期、汛期等重点时段,联合公安、交通运输、地税、质监、安全监管、消防等相关涉旅部门,重点针对旅游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设备(设施)安全、消防安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旅游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方面,分阶段、有侧重地对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和旅行社开展涉旅安全检查,排查隐患,督促整改,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
(三)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用好全省旅游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并实现与各市(州)和重点景区平台的对接。推动地方政府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建立专、兼职的紧急救援队伍。积极探索利用公安、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和专业化救援队伍为旅游紧急救援提供服务的新机制。推广利用商业保险的旅游应急救援新模式。建立健全高海拔地区空中应急救援机制,优先支持甘孜州、阿坝州等地区完善旅游应急救援服务。
(四)强化旅游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推动涉旅安全责任落实,夯实基础管理,强化智慧监管。构建“统一领导、协调联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涉旅安全监管保障体系,以旅游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安全基础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涉旅安全和服务保障工作。实施省、市、县三级旅游安全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涉旅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健全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和预警制度,完善安全约谈制度和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协调交通运管部门加大对10座以下旅游客车的市场投入和督导旅游车公司对其旅游车辆全面配置GPS或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并逐步引导旅游车安装3G车载视频装备,对旅游车辆超速和驾驶员超时驾驶进行重点治理。研究制订旅游景区安全规范、旅游饭店安全规范、节庆活动安全规范。全省旅行社责任险的投保率达到100%。
第八节扩大开放合作
一、推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旅游合作
加大与国际化旅游专业机构、平台合作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入境旅游重要客源地的战略合作,举办“熊猫看世界”等重大国际旅游营销活动,做实我省境外旅游营销中心。加强与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TC(世界旅游业理事会)、PATA(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交流合作,继续办好峨眉高峰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提升我省旅游重大节会的影响力,搭建投资促进和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旅游目的地学校合作交流,提升我省旅游目的地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国际影响力。结合我省“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作用,积极开展旅游主题外交,以旅游政策、旅游市场、跨境旅游、旅游投资、旅游交流等为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和品牌,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开放九黄、西昌等多点多级口岸机场,大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水平。
完善跨省旅游合作机制,推动相关省(区、市)共同规划、打造、营销跨区域旅游精品,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布局。重点促进川陕甘旅游合作,共同规划开发秦巴山区旅游发展;促进川渝合作,加快成渝城市群发展,共同打造“两江一刻”(长江上游国际黄金旅游带、嘉陵江旅游带和大足—安岳石刻),建成西部旅游辐射中心;促进川滇藏合作,加快藏区旅游发展,发挥国家旅游局大香格里拉营销联盟作用,共同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川藏旅游经济带;促进川滇黔渝合作,推动乌蒙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加快山地旅游发展。做好大香格里拉联盟、黄河旅游联盟、长江旅游联盟等营销合作。
三、深化省内旅游协作
围绕全省10大旅游目的地和10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好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市场在推进区域合作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着力加强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客源整体互动、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合作,积极推动建设跨行政区的旅游市场营销联盟,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一体化。
第九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壮大市场主体
(一)引进培育多层次旅游企业。引进有国际品牌知名度的旅行社、汽车租赁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自驾车营地运营商等,鼓励境外、省外旅游企业入驻(酒店、旅行社、科研院校、旅游创意设计等)或设立相应的办事处。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培育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务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企业集团,以其他服务业为核心业务兼有旅游业务的综合性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二)实施龙头旅游企业培育工程。以培育全省骨干知名品牌旅游企业为目标,大力实施四川龙头旅游企业培育工程。加快组建省旅游投资集团(筹)等大型省级涉旅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中领头羊作用。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旅游集团投资落户四川,推动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旅游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重点扶持有条件的品牌旅游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优先支持一批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商品生产研发、旅游创意、旅游规划设计、旅游电商、旅行代理商等新型特色旅游企业。到2020 年,培育一批年产值超过十亿元的旅游企业。
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完善全省重点旅游投资建设项目库,突出国家重点旅游景区、“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旅游线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乡村旅游扶贫村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召开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推进现场会,整合包装推出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推动光大、中青旅等10大企业在川重点招商引资旅游项目的落地实施。力争旅游项目在省政府100个重点推进项目和500个省重点项目总数中占比均达到20%,旅游PPP项目不低于入库旅游项目总量的20%。2017年前完成覆盖100个重大旅游投资项目、2000亿元投资规模的四川重点旅游投资建设项目库建设。重点推进一批单体投资达十亿元级、五十亿元级和百亿元级的旅游重点项目建设;5年内,力争100个以上旅游项目列入国家、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一)持续推进旅游投融资“双千亿”工程。每年完成旅游签约1000亿元、实际投资1000亿元。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各类政府性和市场化的旅游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市(州)和有条件的县级政府设立旅游发展区域和项目基金。5年内,力争全省旅游总投资达到5000亿元,累计实际完成投资超过3000亿元。
(二)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研究制定PPP项目支持政策,支持企业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积极鼓励旅游项目众筹和各种旅游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积极发展旅游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允许旅游景区经营项目特许经营,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景区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
(三)搭建旅游项目投融资平台。探索搭建全省旅游项目投融资管理平台,继续办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发布四川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探索建立旅游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旅游景区经营权交易市场。
四、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力实施旅游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四川旅游创新创意孵化园建设。支持省内旅游院校开设创业辅导课程,举办旅游创新创业大赛。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和组织旅游志愿者、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青年创业团队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扶持10家年收入超百万元的旅游创新示范小微企业。到2020年前,全省旅游中小微企业超千家,旅游行业创业者破万人,形成全行业“千万工程”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第十节优化发展环境
(一)建立旅游行业失信惩戒制度。实施旅游市场环境优化工程。建立健全涉旅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惩戒公示制度和严重违法企业与“黑导游”黑名单制度,全面完善涉旅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旅游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大力推行社会监督员制度,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
(二)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旅游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统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以专项整治与综合督查相结合,以严厉打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积极推进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公安、交通运输、商务、发展改革、旅游、工商、税务等部门负责组织和联合开展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和变相强迫消费、违反旅游合同,旅游市场中的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商品、商业贿赂,以及偷逃税款、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和涉及旅游行业的“黑社”“黑导”“黑车”“黑店”等非法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查处。加强部门间对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信息沟通,强化联合执法协调监管的相关工作机制,提升综合监管效率和治理效果,促进我省旅游市场主体合法经营,有效规范四川旅游市场秩序,有效净化四川旅游消费环境。
(三)营造全社会文明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旅游景区景点创建活动。每3年开展1次文明景区景点评选活动,积极宣传和引导文明旅游,在全省4A级(含)以上景区定期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四川旅游不文明“随手拍”活动,组织省内各级媒体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广大游客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加大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强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
(四)开展旅游综合执法试点。开展旅游综合执法试点,公安、旅游发展、工商、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实行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无照经营、强迫交易、假冒伪劣、价格欺诈以及商业贿赂、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制定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广设立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在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上实现率先突破,积累可推广的经验。
二、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一)通过旅游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规范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全面落实对未成年人、教师、高校学生、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鼓励4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实行淡旺季价格政策,除大小长假外,景区的门票、观光车、缆车票价实行价格优惠。建立一批面向中小学生的免费研学旅游基地。设立全省公共资源型景区免费开放日,探索设立免费开放周或免费开放月制度。大力支持公共资源型景区实行全年免费开放,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州)、县(市、区)实行公共资源型景区全域免费开放。
(二)增强旅游业的社会贡献。加快改善旅游城市、旅游村落和旅游道路沿线的景观风貌,有效提升旅游景区的环境品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切实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和福利措施。鼓励错峰休假,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弹性作息制度。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
(三)深化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体系。加强游客满意度监测,每年公布各市(州)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将游客满意度结果与全省对各地旅游业支持力度以及度假区、A级景区、星级酒店的等级评定与复核挂钩。全面实施《四川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提升标准》(A+标准)和《游客高峰时段旅游景区应对标准》(A++标准)、《四川省旅游饭店管理公司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标准和行业规范。2020年全省游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4A级(含)以上景区和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的游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三、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
(一)实施绿色旅游规划与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施绿色发展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全省旅游控制开发和严格生态保护的区域范围。省级(含)以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将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旅游开发管理工作制度。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培育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建立健全四川绿色旅游认证体系。针对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经营点、旅游车公司等不同涉旅经营主体,研究出台“四川绿色旅游认证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旅游认证机制,推出绿色旅游产品和绿色企业名录,引导涉旅企业实施绿色标准,开展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研发绿色技术,实现绿色发展。全行业、全过程和全方位地鼓励绿色消费方式,倡导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上树立勤俭节约的旅游消费观。引导游客树立绿色旅游价值观,践行绿色消费方式,培育绿色旅游文化,引领全社会低碳生活方式。宣传一批践行绿色消费的典型人物、事件、企业和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综合管理。完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对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实施严格保护。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执行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旅游行业节能减排计划和能效提升计划,在旅游规划中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旅游城镇、旅游乡村和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以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格落实环境综合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与旅游规划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加强对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评估检测、考核和责任追究等监督协调保障机构。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开展行业领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行业带头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加强旅游高端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国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作用,积极争取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我省设立国际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在境外举办旅游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深入实施千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境外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全省旅游饭店、导游行业岗位大练兵和服务技能竞赛活动,着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二)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旅游博士人才工程、旅游饭店管理人才工程、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工程、旅行社经营管理(营销)人才工程、导游人才工程、旅游传媒人才工程、自驾车专业旅游人才工程、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工程、旅游精准扶贫人才工程、乡村旅游创业人才工程。
(三)推动旅游教育改革发展。围绕“互联网+”和“旅游+”,优化旅游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创建一批示范专业点和特色专业点。实施千名旅游英才计划,鼓励企业和个人冠名,在省内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设置旅游专项奖学金。深化校企合作,在重点旅游企业建设一批旅游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一批创新型示范性校企合作项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完善全省旅游职业教育体系。
(四)实施旅游就业倍增计划。整合教育行业和旅游企业资源,充分利用国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网站,搭建旅游人力资源就业服务平台。将旅游人才培训工作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计划。建立完善旅游职业资格、职称和技术等级制度,规范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支持旅游从业人员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开展最美导游、金牌讲解员等评选表彰活动,切实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表彰对促进旅游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第四章实施保障
第一节注重规划衔接
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农业、林业、环境保护、水利、文化等规划的衔接。市(州)、县(市、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景区规划要在发展方向、重大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一级旅游规划相衔接。同级旅游业发展规划要在发展方向、重大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衔接。
专栏10 旅游规划体系
编制专项规划。十大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专项规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项目规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规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国际化)人才开发规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宣传营销规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三五”乡村民宿旅游规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景区创建规划、四川省“十三五”依法治旅规划、四川省低空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水上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四大片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旅游扶贫规划及实施计划、环亚丁2小时旅游圈旅游产品规划、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大格聂旅游区规划、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大东女国阳光度假旅游区规划。 编制行动计划。四川省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四川省十大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计划,四川省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意见,四川省文明旅游行动计划,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旅游救援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旅游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四川省旅游资源普查行动计划,四川省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购物行动计划,成都国际购物天堂建设行动计划,四川省十大旅游目的地、景区、线路、品牌核心文化打造提升行动计划,四川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建设行动计划。 编制市(州)旅游业发展规划。21个市(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
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排出时序进度,纳入每年年度计划,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州)人民政府下达年度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省属大型企业、旅游行业和系统要根据本规划和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达的任务,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纳入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
保障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指导开展旅游项目用地分类管理,有效落实旅游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保障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文化、研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合理用地需求。
对纳入省重点项目的旅游建设项目用地,积极给予年度计划指标支持,优先予以保障。支持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省政府重点项目,依法实行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和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修订完善入境旅游奖励试行办法,支持开拓四川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积极争取中央放宽成都市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争取中央对特定国家游客实行144小时入境免签。
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对新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省级旅游发展资金一次性奖励经营管理单位100万元。鼓励各地政府对新评定为全国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或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的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四节加强监督考评
一、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探索建立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考评机制。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有关目标任务落实的跟踪、监督、检查和评估,把旅游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地主要领导干部和班子实绩的参考,并纳入县域经济考核排名的指标体系之中;对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分包责任制,并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推进旅游发展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地方、部门和个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定期开展重大旅游项目落地、旅游扶贫、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环保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每年确定10个旅游重点项目为重点督促检查对象。
二、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年度计划,加强规划实施报告。定期总结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规划实施期间,如需调整,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修订方案,按规定程序进行调整和修订。
附件1
5大区域主要旅游目标任务分解表
区域 |
百镇旅游工程(个) |
A级景区数量 |
度假区数量 |
自驾游营地数量 (个) |
||
4A级以上景区(个) |
3A级以下景区(个) |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个) |
省级旅游度假区(个) |
|||
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区 |
30 |
145 |
457 |
16 |
60 |
13 |
川西北旅游区 |
15 |
39 |
41 |
1 |
5 |
12 |
攀西旅游区 |
12 |
20 |
67 |
4 |
13 |
10 |
川东北旅游区 |
20 |
104 |
228 |
6 |
21 |
8 |
川南旅游区 |
23 |
58 |
191 |
3 |
18 |
7 |
附件2
各市(州)主要旅游目标任务分解表
区域 |
A级景区数量 |
度假区数量 |
|||
4A级以上景区(个) |
3A级以下景区(个) |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个) |
省级旅游度假区(个) |
||
成都平原 核心旅游区 |
成都市 |
50 |
157 |
7 |
23 |
德阳市 |
9 |
45 |
0 |
3 |
|
绵阳市 |
17 |
49 |
1 |
4 |
|
遂宁市 |
13 |
47 |
1 |
8 |
|
乐山市 |
21 |
42 |
2 |
7 |
|
雅安市 |
19 |
22 |
2 |
2 |
|
眉山市 |
9 |
48 |
2 |
12 |
|
资阳市 |
7 |
47 |
1 |
1 |
|
川西北 旅游区 |
阿坝州 |
24 |
20 |
0 |
2 |
甘孜州 |
15 |
21 |
1 |
3 |
|
攀西 旅游区 |
攀枝花市 |
10 |
38 |
2 |
6 |
凉山州 |
10 |
29 |
2 |
7 |
|
川东北 旅游区 |
广元市 |
24 |
38 |
1 |
5 |
南充市 |
18 |
60 |
2 |
4 |
|
广安市 |
26 |
50 |
1 |
5 |
|
达州市 |
18 |
47 |
1 |
5 |
|
巴中市 |
18 |
33 |
1 |
2 |
|
川南 旅游区 |
自贡市 |
12 |
46 |
0 |
3 |
泸州市 |
13 |
43 |
1 |
3 |
|
内江市 |
11 |
55 |
0 |
3 |
|
宜宾市 |
22 |
47 |
2 |
9 |
附件3
旅游厕所建设主要任务分解表
建设区域 |
新建厕所(座) |
改扩建厕所(座) |
责任单位 |
|
市(州)人民政府 |
省直部门 |
|||
成都平原 核心旅游区 |
160 |
75 |
成都市 |
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 |
110 |
35 |
德阳市 |
||
140 |
25 |
绵阳市 |
||
120 |
40 |
遂宁市 |
||
180 |
25 |
乐山市 |
||
170 |
90 |
雅安市 |
||
160 |
20 |
眉山市 |
||
110 |
20 |
资阳市 |
||
川西北 旅游区 |
100 |
40 |
阿坝州 |
|
50 |
20 |
甘孜州 |
||
川东北 旅游区 |
160 |
45 |
广元市 |
|
170 |
50 |
南充市 |
||
150 |
55 |
广安市 |
||
140 |
60 |
达州市 |
||
120 |
50 |
巴中市 |
||
攀西 旅游区 |
121 |
52 |
攀枝花市 |
|
140 |
41 |
凉山州 |
||
川南 旅游区 |
190 |
60 |
自贡市 |
|
200 |
60 |
泸州市 |
||
180 |
50 |
内江市 |
||
220 |
70 |
宜宾市 |
附件4
在建及新建重点景区一览表
区域 |
市(州) |
项目名称 |
成都平原旅游区 |
成都市 |
万达文化旅游城、保利石象湖(法国地中海俱乐部度假村)、金堂温泉度假旅游区、安仁古镇旅游区、平乐古镇?天台山旅游区、两湖一山旅游区 |
德阳市 |
三星堆文化旅游区、蓥华山—红峡谷旅游区、云湖旅游区、九龙山—麓棠旅游区、崴螺山国际芳香养生观光产业园 |
|
绵阳市 |
白马王朗旅游区、虎牙旅游区、李白文化产业园、小寨子沟旅游区、仙海湖旅游区、七曲山旅游区、嫘祖文化旅游区 |
|
遂宁市 |
浪漫地中海七星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世界荷花博览园旅游度假区 |
|
乐山市 |
峨眉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岷江东岸度假区、五马坪度假区、嘉阳—桫椤湖旅游区、峨沙康养长廊 |
|
雅安市 |
碧峰峡旅游区、蒙顶山旅游区、牛背山旅游区、九襄—汉源湖旅游区 |
|
眉山市 |
三苏文化旅游区、黑龙滩旅游度假区、彭祖国际健康养老养生度假区、国际竹艺城、江湾神木园旅游区、中岩文化旅游区、老峨山佛教文化旅游区、瓦屋山旅游区、七里坪—柳江古镇旅游度假区、玉湖岚山旅游度假区、槽渔滩旅游风景区 |
|
资阳市 |
安岳石刻文化旅游区 |
|
川西北旅游区 |
阿坝州 |
九寨云顶、中查沟国际旅游度假区、九鼎山旅游区、卧龙旅游区、四姑娘山旅游区、黄龙旅游区、大东女国旅游区、马尔康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中壤塘觉囊文化旅游景区、米亚罗景区、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旅游区 |
甘孜州 |
稻城亚丁国际旅游区、藏乡田园旅游区、太阳谷旅游区、海螺沟旅游度假区、格萨尔文化旅游区、大格聂旅游区、巴格玛尼—松格玛尼景区、洛须—邓玛旅游景区、高原丹霞景区。 |
|
川东北旅游区 |
广元市 |
剑门关—翠云廊旅游区、唐家河—青溪古镇旅游区、白龙湖旅游区、曾家山—明月峡旅游区、米仓山旅游区、昭化古城旅游区 |
南充市 |
阆中嘉陵江旅游度假区、构溪河湿地旅游区、凌云山旅游区、天乐谷景区、第一桑梓旅游区、有机生活公园、朱德故里旅游区、望龙湖—龙王寨旅游区 |
|
广安市 |
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区、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宝箴塞民俗文化旅游区、龙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五华山旅游度假区、白龙峡漂流旅游区、枣山玉屏湖农家乐源乡村旅游区 |
|
达州市 |
八台山—龙潭河旅游区、巴山大峡谷旅游区、海明湖—五峰山旅游度假区、铁山旅游区、賨人谷旅游区 |
|
巴中市 |
空山国际山地生态旅游度假区、光雾山旅游区、诺水河旅游区、恩阳古镇旅游区、驷马水乡旅游区 |
|
攀西旅游区 |
攀枝花市 |
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旅游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庄上梅子箐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区、苏铁旅游度假区、米易康养城 |
凉山州 |
金沙江下游高坝峡谷群特色度假旅游区、马湖旅游区、灵山旅游区、大槽河温泉瀑布景区、夹马石景区、喜德温泉度假区、会理古城旅游区、文昌故里景区、西昌康养城、七里坝谷克德旅游扶贫示范区、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乐安湿地旅游区、西昌古城旅游区、螺髻山旅游区、凯地里拉温泉度假区、木里大寺—洛克九百里旅游区、寸东海子—康乌大寺旅游区、泸沽湖—公母山旅游区 |
|
川南旅游区 |
自贡市 |
中航自贡—千年盐都航空文化旅游新区、卧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青龙湖旅游度假区、彩灯大世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
泸州市 |
中国酒镇?酒庄、黄荆老林旅游区、佛宝旅游区 |
|
内江市 |
穹窿地貌旅游度假区、石板河旅游区、甜源?中国甜文化体验第一城、大千欢乐世界主题乐园、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隆昌石牌坊旅游区、古宇湖旅游区、资中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 |
|
宜宾市 |
“千年叙府?宜宾老城”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国际生态休闲旅游区、“大师古镇?天下李庄”文化体验旅游区、兴文石海世界地质生态旅游区、“向家坝?金沙平湖”旅游度假区 |
附件5
重点培育的特色业态产品一览表
类别 |
重点培育的特色业态产品 |
红色旅游 |
四川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景区、邓小平故里旅游区、朱德故里旅游区、陈毅故居景区、赵一曼纪念馆、黄继光纪念馆、绵阳市“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冕宁彝海结盟纪念景区、邛崃市高何红色旅游小镇 |
山地旅游 |
龙门山、龙泉山、华蓥山、黄荆老林、蜀南竹海、兴文石海、贡嘎山、四姑娘山、牛背山、王岗坪、孟获城、光雾山、九鼎山-太子岭、西岭雪山、瓦屋山、龙苍沟、天台山、丹山-画稿溪、格聂山、威远穹窿地貌旅游度假区、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峨眉山、雅安市达瓦更扎、宜宾黄山-包家岩、螺髻山、喜德小相岭、冕宁灵山、恰郎多吉神山、七里坝、雀儿山、千佛山、小寨子沟、汉源县轿顶山、莲宝叶则、达古冰山、毕棚沟、三奥雪山、七藏沟、金城山、凌云山、大瓦山-大渡河大峡谷、太蓬山、南宝山 |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 |
成都市彭州市宝山、彭州市葛仙山、邛崃市中国酒村-邛酒文化风情旅游村落、邛崃天府红谷?耕读桃源、新津县梨花溪、郫县农科村、郫县青冈树村、锦江区三圣花乡、蒲江县明月村、蒲江县官帽-樱桃山景区、龙泉驿区桃花故里、新都区花香果居,自贡市中国玫瑰海、自贡市永安观音湖景区、自贡市高石梯森林公园、自贡市五条沟自然风景区、自贡市富顺县木桥沟、富顺县大安江姐村、荣县蔡家堰村、沿滩区百胜村,攀枝花市米易县芭蕉箐村、米易县独树村、米易县贤家村、米易县东区阿署达村、盐边县红格村、盐边县新民村、西区庄上村、仁和区大田镇班庄村、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泸州市花田酒地,德阳市绵竹玫瑰谷—年画村、什邡市马祖村、什邡市箭台村,绵阳市江油百年好合爱情谷、安县花城果乡、平武县高村乡老河沟旅游区,广元市利州区龙潭山地农业主题公园、中国苍溪?梨文化博览园、青川县青溪古镇,遂宁市船山区永河“十里荷画”景区,内江市天荷瀑布乡村旅游区、花漫水乡乡村旅游区,乐山市沐川县桃源山居,南充市高坪区“花果飘香”百里柑橘产业示范区、高坪区螺溪河流域生态观光旅游区、高坪区“花田锦绣”现代农业示范区、西充县乡村旅游区,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宜宾市兴文县太安村、宜宾市兴文县玉联村、宜宾县赵一曼故里-西部藕海乡村旅游区、宜宾县大塔荔海乡村旅游区,广安市华蓥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华蓥市华蓥山山地生态康养旅游基地、武胜县白坪飞龙现代农业示范区,达州市通川区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宣汉县洋烈水乡、开江县宝塔坝莲花世界,巴中市南江县玉湖-长滩,雅安市雨城区中国藏茶村、雨城区上里古镇、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名山区中峰牛碾坪茶旅综合体、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村万亩观光茶园、天全县紫石关村、天全县南天新镇现代农业园区、芦山县龙门古镇、荥经县发展村、石棉县安顺场、宝兴县硗碛藏寨、石棉县蟹螺堡子、汉源县九襄花海果乡,眉山市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坡区白马镇龚村、仁寿县文宫镇石家村、仁寿县顺龙乡丹棱?桃花源—幸福古村,资阳市雁江区保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安岳县魅力柠海旅游区、乐至县五彩林乡旅游区,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水磨仁吉喜目谷、汶川县三江镇麻柳村鹞子山、汶川县漩口镇赵公福地、茂县羌乡古寨、松潘县川主寺乡村旅游带、天堂香谷,理县藏羌风情旅游乡村带、金川县世外梨园乡村旅游带、黑水县彩林乡村旅游带、若尔盖县巴西乡村旅游带、阿坝县中阿坝安多风情乡村旅游区,甘孜州丹巴县民族特色村寨、乡城县香巴拉藏居田园 |
水上旅游 |
龙泉湖、安靖湖、兴隆湖、朝阳湖、石象湖、仙海、三岔湖、黑龙滩、升钟湖、二滩、向家坝、泸沽湖、武都水库(涪江六峡)、凤凰湖、巴中江口水乡、汶川水磨藏寨、犍为桫椤湖?阆中金沙湖、青川青竹江、开江宝石湖、巴中化湖、西昌邛海、华蓥山天池、泸州清溪谷、广安白云湖、内江隆昌古宇湖、苍溪白鹭湖、邻水大洪湖、渠县柏水湿地公园、越溪河、雷波马湖、汉源湖、会东老君滩、木里香格里拉湖、蓬安相如湖、伍须海、玉龙拉措、措普沟、木格措、渠县泊水湿地公园、遂宁观音湖、广元白龙湖、广元亭子湖、自贡双溪水库、小井沟水库、南充朝阳平湖(磨儿滩水库)、双叉河水库 |
温泉旅游 |
海螺沟温泉、文锦江温泉、花水湾温泉、峨眉山温泉、罗浮山温泉、古尔沟温泉、周公山温泉、红格温泉、筠连峰林温泉、黑竹沟温泉、海明湖温泉、飞云温泉、龙潭河温泉、纳溪云溪温泉、绵竹麓棠温泉、普格温泉、西部大峡谷温泉、喜德温泉、红莫温泉、宁南凯地里拉温泉、冕宁庆林温泉、措普沟温泉群、然乌温泉、康定榆林宫温泉、甘孜旭日岭(卓德)温泉、稻城茹布查卡温泉、瓦屋山温泉、七里坪温泉、广元女皇温泉、自贡卧龙湖盐卤浴、阿坝州降扎温泉、河它温泉、南充凤凰盐卤温泉 |
阳光休闲旅游 |
西昌邛海泸山、普格螺髻山旅游区、冕宁灵山旅游区、攀枝花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攀枝花桐子林康养休闲度假区、盐边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仁和迤沙拉民族文化旅游区、米易县城生态旅游示范区、攀枝花阿署达景区、雅安百公里花果长廊、会理古城旅游区、会东两岔河旅游区、德昌傈僳水寨、螺髻阳光、半山印象、宁南旅游区、丹巴—泸定大渡河沿岸旅游目的地、得荣太阳谷、自贡釜溪复合绿道、大东女国阳光旅游度假区 |
康养旅游 |
眉山四川寿星谷康复疗养基地、峨眉山佛教文化健康旅游基地、青城山道教文化健康旅游基地、长秋山—大溪谷高端养老度假区、温江天府国际医学城、三郎镇康养旅游度假区、彭祖长寿文化养生健康旅游基地、洪雅七里坪中医国际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洪雅玉屏山森林康养基地、攀枝花阿暑达花舞人间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米易县鱼米阳光康养基地、绵阳市北川药王谷生态养生基地、广元天曌山度假养生基地、宝兴县神龙沟森林康养基地、长江造林局邛海森林康养基地、南部县升钟湖森林康养基地、石棉县王岗坪生态旅游度假区、石棉县栗子坪生态养老度假基地、宜宾大竹海竹生态养生基地、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景区、万源市龙潭河康养基地、达川区铁山森林公园、黑竹沟磁疗养老基地、石棉县安顺场康养基地、平武县清漪江生态茶乡康养旅游度假基地、德昌螺髻阳光、西昌邛海国际老年社区、海螺沟、邻水县五华山旅游度假区、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景区、雨城区周公山康养旅游度假区、宝兴中医药养老旅游基地、广元朝天曾家山生态康养基地、资阳市安岳燕桥村养老生态健康旅游区、富顺文庙文化健康旅游基地、盐卤浴康疗基地、尖山农团风景区、汶川全域生态康养基地、金城山森林康养基地 |
研学旅游 |
都江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绵阳市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绵阳科技馆、绵阳市“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李白纪念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四川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景区、邓小平故里旅游区、朱德故里旅游区、邛窑遗址公园 |
特色旅游 |
龙泉驿汽车工业旅游城、蜀绣创意文化产业园、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区、泸州“中国酒镇?酒庄”、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绵阳科技城、自贡“千年盐都”航空文化旅游区、中国?李庄特色文化展示区、五粮液旅游区、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成都东郊记忆、中国绸都?南充都京丝绸产业园区、德格麦宿手工艺园区、白玉河坡手工艺园区、炉霍朗卡杰唐卡绘画基地、甘孜嘎玛博秀手工艺文化创意园区、中国绵竹年画村、汉旺401信箱工业遗址、广安市邻水县观音万亩脐橙园、芦山根雕一条街、荥经砂器一条街、眉山“中国泡菜城”、青神竹编产业园区、资阳雁江幸福谷民俗文化旅游区、中华彩灯大世界、自贡魔幻时光乐园综合体、简阳卧龙山国际汽车丘区体验旅游区、邛酒小镇?菁蓉酒谷 |
上一条: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进一步明确群众文化专业馆员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基本条件中“工作能力和业绩条件”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