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人社局 >> 信息公开 >> 正文

关于青神县“十三五”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的公开

  
日期:2015年07月15日  来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点击:[]
分享: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两大主题。随着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县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不仅要解决大量新增的城镇劳动力的就业,还要考虑大量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大规模转移的问题。我县原有的就业模式已经无法为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规模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县后,不愿再外出打工,这也增加了我县的就业压力。由此,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形式应运而生。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解决我县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与此同时关于下岗职工、农民工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的呼声日益高涨,就业与社会保障成为我县当前乃至长时期的双重压力。

对我县当前来说,无论是促进就业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刻不容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难以分割的社会政策的整体,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这个总体问题的两个方面。促进就业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必将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成为促进就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制度保证。

一、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

“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密围绕县委“1171”工作思路,紧扣“三抓三提升”发展主题,主动作为、加速突破,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保证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的总体平稳,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1、就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

“十二五”时期,我县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3年底,我县城镇全县城乡就业人口达17.6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79人,其中引进5名急需人才,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至4.12%,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26.99万人(次),职业培训9094人(次)。

2、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成立了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人社部门牵头抓总,宣传、教育、民政、经信、残联、妇联、产业园区和乡镇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梳理了相关部门政策规定,整合了就业、民政、残联、妇联等相关专项资金,以就业专项资金为主,民政、残联、妇联等部门按每名学员400元的标准补充培训资金。二是确定了“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工作思路,印发了《产业技术工人职业培训实施方案》,建立了劳动力信息资源数据库,实施了“双千”培训工程。三是建立政策激励体系。为充分调动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设立了职业培训费代缴资金专户,筹集资金50万元,为参训群众代缴培训费,对培训合格且实现就业的群众,给予一次性食宿、交通和误工补贴。四是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努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能人创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在全县营造“劳动光荣,创业可敬”的良好氛围,弘扬钻研技能、岗位成才的精神,县委、县政府对我县首届10位创业明星和10位岗位标兵进行了隆重表彰。

3、就业服务手段更加多样

一是优化输转服务,通过“双千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将培训合格的学员有组织、有保障的输转到县内竹编企业和机械企业,促进农村居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同时,积极探索招募新路,努力拓宽招募渠道,通过阿坝州小金县援藏办牵线搭桥,远赴小金县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县内规模以上企业成功引进5名急需技能人才。二是优化信息服务,对县内新上项目提前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做好组织招聘工作,受到县政府主要领导肯定。三是优化培训服务,推动学校、培训机构与重点企业的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所训学员代表在全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四是优化就业环境,努力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促进农民工转变为城镇居民。

4、职业技能培训实效性更加突出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机械、竹编两大优势强化职业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助推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就业、产业的双赢。一是创新培训方式。深入企业调研,准确把握企业用工需求,开展预约培训、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先后与青城机械、云华竹旅等5家企业签订培训协议,量身培训技能人才1686人。二是创新培训平台。建立了企业车间实训基地和居家灵活就业培训基地18个,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就业培训网络。三是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充实考评员队伍,加强宣传,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1.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十二五”时期,我县重宣传、强督查,扩参保,积极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各类社会保险费征缴稽核工作,城乡居保可自愿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截至2014年底,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720人,较“十一五”末新增138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182人,新增528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85人,减少37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801人,新增5301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210人,新增3098人。征缴基本养老保险保费19750万元,较“十一五”末新增11495万元;征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费3269万元,新增1964万元;征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费919万元,新增577万元;征缴失业保险保费966.4万元,新增424.08万元;征缴工伤保险保费386万元,新增198万元;征缴生育保险保费100万元,新增81万元。

2.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县及时按规定提高社保待遇并足额发放,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我县享受养老保险人数13174人,新增5788人,发放金额18959万元,新增12029万元;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326人,较“十一五”末新增2966人,发放金额2649万元,新增1304万元;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103人,新增13873人,发放金额889万元,新增589万元;享受失业保险人数56人,新增46人,发放金额22.67万元,新增19.87万元;享受工伤保险人数365人,新增182人,发放金额628万元,新增514万元;享受生育保险人数34人,新增26人,发放金额43万元,新增39万元。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做好“新征地”与“老征地”政策的平稳过渡。目前,全县已有9047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

(三)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十二五”时期,我县以“早介入、强预警”为指导,深入调解劳资纠纷,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关注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非法用工检查”和“用工单位遵守劳动合法情况”等专项检查共计30余次,推动补签劳动合同2000余份,妥善处理各类劳资纠纷1200起,帮助劳动者讨回劳动报酬6000余万元,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加强对企业军转干部、退伍转业志愿兵、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排查稳控,建立预警机制,加强风险评估,注重沟通和疏导,确保“零进京、零到省、零聚集、不出事”目标任务。

二、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双千”培训招生难

“双千”培训资金以就业专项资金为主,按照专项资金有关文件要求,仅有四类人员,在参加同一工种初次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后,才可以享受培训补贴。2012—2014年,有培训意愿的四类人员中,大部分已经参加培训并享受补贴(提升培训无法申请享受就业专项资金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预计2015年乡镇招生难度较大。

2、社会保险扩面难

从参保对象来讲,部分企业业主和员工参保意识较为淡薄,企业经营者不愿意为员工参保,部分员工也不想参保。从参保险种来讲,大部分参保单位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失业保险收益少,养老保险见效慢,而着重参加工伤保险。

3、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乡镇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普遍兼职,工作量大,更换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4、信访维稳压力仍然较大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但部分政策配套迟滞,引发一些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体性矛盾,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稳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投入的人力物力明显不足。

三、“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十三五”期间,随着对内对外开放进程加快,我县将迎来更好地发展机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将会迎来长足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提出新要求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基本特点和九个趋势性变化,强调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求全党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中央纵观国际国内大势、站在全局高度,历史地辩证地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大逻辑,就是谋划经济工作的总坐标,更是做好我们工作的基本参照系。谋划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就是要遵循这一大逻辑进行分析研判,这样才能认清事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工作摆布才能合拍,工作方法才能对路。

从就业看,过去,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总量矛盾是就业的主要矛盾;现在,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就业总量矛盾相对有所缓解,而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招工难、技工短缺、高校毕业生供求不匹配,都是结构性矛盾的具体表现。而化解产能过剩、推动国企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形失业显性化,以及部分企业困难加重可能带来裁员和失业问题,同样也属于结构性矛盾。如何治理结构性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特别是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大为提高,同时就业岗位的质量也会显著提高,将为高校毕业生和技能劳动者稳定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从社会保障看,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增收持续加快;现在,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扩面征缴空间在收缩,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待遇刚性支出和享受待遇群体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过去,制度覆盖主要面向职工、面向城市;现在,扩大到城乡,覆盖到居民。随着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何加快城乡统筹,加强制度衔接配套,从适应社会流动性的角度增强政策和管理服务的规范性和针对性,任务也十分繁重。

从劳动关系看,过去,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劳动者的首要诉求是找到一份工作、实现就业,工作权利的实现是第一位的;现在,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劳动者就业的选择性增大,话语权增强,权益诉求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劳动条件的整体改善和职业发展,希望融入城市平等享受公共服务,这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表现。如何顺应劳动关系新变化,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依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谋划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要深化理解、主动作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切实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二要坚持改革创新。要增强进取精神,打破思维定势,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动改革向前发展。三要坚持依法行政。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把依法行政作为履职的基本方式,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做好科学立法工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四要有效防范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对风险点逐项排查,加强对重大政策出台前的社会风险评估,加强舆论引导和政策解读,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带来新机遇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5000 美元后,经济社会将会迎来跨越式发展。2013年底,我县的人均GDP为32381元(约合5212美元),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我县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从经济学上看,就业增长率(L)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率(y),二是就业增长弹性系数(a),可以表达为L=y?a。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导致就业岗位的增加,提高就业增长率,降低失业率。这为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巩固和完善,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为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契机。同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将对就业结构的调整、各类人才需求、劳动者能力素质提升和社保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四)人民群众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寄予新期待

国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第一资源,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劳动力供大于求和结构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稳定和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任务艰巨;人事制度改革难度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吸纳人才的能力较弱;群众对社保待遇水平提高充满期待,社保领域历史性遗留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劳资矛盾时有显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更加艰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更加迫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

(五)城镇化、老龄化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以推进城镇化为着力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县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城乡劳动力流动转移规模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任务艰巨。“十三五”末,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大,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抚养比提高,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

四、“十三五”时期我县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格局基本实现,新增就业稳步扩大,就业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就业稳步扩大

劳动者职业素质加快提升,就业更加充分,结构更加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以上(年均18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次。

2、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高效便捷。养老保险实现城镇和乡村全覆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96%以上,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90%、8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0.4万人以上,参保率达100%。进一步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97%以上。

3、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建立以网格化、网络化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十三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劳动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8%以上。

4、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队伍素质优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五、重点任务

(一)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

1、完善基层劳动工作平台

统筹安排工作场所,将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服务场地纳入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现有场地、设施的服务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新建和合并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要分别预留不少于50平方米和20平方米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场地,并实行统一标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所应设置档案室、职业指导室,有条件的设置技能培训教室,社区工作站应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加快“金保”工程的推进速度。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所、社区工作站纳入其中统筹安排。

2、加强网络建设

一是加强网络管理员的业务培训;二是强化网络管理工作的指导,定期到乡镇、社区对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充实基层平台人员队伍

探索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招录管理机制,尝试将工作人员编制纳入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其实行编制和财务上垂直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平台人员队伍,优化服务队伍结构。加强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村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聘请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协管员开展相关工作,财政适当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做好村(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就业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尽快消除由于地区、所有制、部门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现象,解决资源浪费和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逐步取消多种限制性、歧视性等不合理就业制度与政策,引导劳动力在城乡、地区、所有制之间自由、有序地流动。要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执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法规,进一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加速城镇化进程创造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登记制度,补充和完善对失业的认定标准,将求职的进城务工农民和事实上与土地分离并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并纳入统一的失业管理制度。二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失业调查统计制度,建立完整的城乡失业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开展城乡失业率调查统计工作,完整反映我县城乡失业情况。三是调查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供求数量、供求结构及区域分布状况,将城乡劳动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发展规划通盘考虑,进行统筹安排。

(四)建立和完善就业普惠政策

1、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就业普惠政策

一是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行业、企业、社团组织的作用,继续实施系列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建立部门之间就业信息交换制度,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二是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失业保险金使用范围,强化政策宣传。三是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政策扶持,严格就业督察,切实落实好各类补贴政策。

2、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资形成机制

劳动者报酬水平反映劳动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合理配置,并且形成符合我县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要健全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收入,一方面要允许企业的工资分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引导企业在可行的范围内实行劳动替代资本的策略,最大程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角度出发,限制垄断性行业、专营性行业的工资水平。

3、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建立完善具有政策支持的大学生见(实)习制度,增强已建立的大学生见(实)习基地承载大学生见(实)习的能力,同时每年新开发一批见(实)业岗位;还可通过企业、院校定向培养实现直接就业。二是引导用工单位转变用工观念,将人才使用与培养、储备结合起来。解决自身问题首先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强化大学生确立敢于吃苦,从基层做起,“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4、服务困难群体就业

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加大开发公益性岗位力度,力争每年为400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开发40个公益性岗位。一是日常援助。依托社区对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动态服务,做到个人情况清,求职意愿清、个人技能清。实行“随时申报、随时登记、适时帮扶”的就业援助。二是政策援助。通过政策宣传帮扶,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落实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进一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三是岗位援助。通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力所能及的岗位,如社区值班、清洁、等工作,以解决其因年龄大、无技能等因素造成的就业难问题。四是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宣传和帮助辖区居民了解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和程序广泛告知于民,强化自行申报制度。五是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将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审核、享受扶持政策等情况进行有效登记和备案,并对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六是鼓励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的作用,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通过举办SYB培训班,进行创业培训,并提供5—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他们的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5、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

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综合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培训、创业扶持、就业服务等工作,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二是精心承办全国农民工技能大赛。要通过承办全国农民工技能大赛,充分展示我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及农民工工作的卓越成效。三是继续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进一步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服务制度,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失业人员就业。四是继续加强区域劳务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城市、地区之间的劳务合作,完善远程见工系统,拓宽辐射范围,拓宽城乡劳动者就业渠道,促进人力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有序流动。

6、加强对失业率的控制

一是建立失业调控监测“预警机制”,进行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数据的采集、录入、核对和整理,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实时监测。二是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对失业人员建立登记台账,并将基础资料输入微机,切实掌握失业人员的动态情况。三是建设现代化的公共职业服务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促进其就业再就业。

(五)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

一是开展以产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以机械、竹编两大优势产业为导向,继续实施“双千”培训工程,为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健全培训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加大培训监管力度,突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优化培训结构。进一步提高中高级技能培训比重,提高培训层次,逐步实现就业培训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四是落实好农民工培训中心筹办工作。合理规划、精心实施,确保农民工培训中心早日建成。

(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县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城乡社会保险的衔接,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转移”的目标。一是大力推进农民养老保险,提高我县农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向眉山市争取,与我县共同承担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补贴,解决资金筹集问题,加快我县农民养老保险的实施。二是研究和制订适应我县城乡失业人员从事灵活就业需要的社会保险办法,降低参保门槛,实行低门槛、广覆盖、可转移的社会保险办法,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

(七)巩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稳步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服务,指导企业全面开展集体协商制度工作,健全集体合同管理制度。二是落实诚信企业无拖欠农民工工资证明与招投标挂钩、劳动用工备案制度。三是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把执法重点放在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弱势群体。进一步强化劳动保障监察预防预警机制建设,健全违法行为快速查处机制,加大对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基本劳动标准的执法检查。四是全面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劳动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和行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调解工作组织网络。

六、进一步完善我县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县统一思想,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人社局及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青神县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县政府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真正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切实加强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目标考核

将全县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政府年终考核目标,要求县级各部门、乡(镇)政府、社区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入重点议事日程,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工作措施,加大投入,夯实工作基础,落实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确保按职责要求,开展工作。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要求县级各部门、各乡(镇)政府选配调换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必须征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意见。

(三)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县、乡(镇)、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资金投入,统筹安排各项资金。各级财政要安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必要的办公设备与网络运行维护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实行专款专用。

(四)加大奖惩力度

实施“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加强乡(镇)、社区站所业务和人员管理,强化调度,鞭策后进,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连续两年工作考核成绩最后两位的工作人员,建议乡(镇)党委、政府予以调整。对工作发挥较好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业务水平较高,工作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褒奖。

(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人力资源分析决策系统。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与社会调查失业率双轨考核制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制度,健全城乡失业预警机制,为就业工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依据。二是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

上一条:关于申报2017年度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