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将《“健康青神2030”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青神县委
青神县人民政府
2020年5月22日
“健康青神2030”行动纲要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战略目标
第三章 战略任务
第一节 全民健康生活普及行动
第二节 全民身体素质提升行动
第三节 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行动
第四节 健康服务优化发展行动
第五节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行动
第六节 全民健康保障完善行动
第七节 绿色健康环境建设行动
第八节 公共安全环境营造行动
第九节 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行动
第十节 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第四章 组织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节 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第四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五节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第六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
第七节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八节 做好实施监测评价
序 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55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大幅提升,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成效显著,全县无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到2018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疾病防治成效显著;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居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幸福美丽青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8年我县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99‰、6.39‰,孕产妇死亡率为零,总体上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全县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县要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青神建设。未来10余年,是推进健康青神建设的重要机遇期。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为认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健康眉山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健康青神建设,制定《“健康青神2030”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本行动纲要是推进健康青神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全县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参与感,全力推进健康青神建设,为实现幸福美丽青神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章 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青神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提升身体素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健康服务、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完善健康保障、建设绿色健康环境、营造公共安全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人才队伍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幅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健康优先。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我县实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健康投入优先安排、健康问题优先解决、健康环境优先保护,加快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整体提升。统筹县域健康资源,推进资源共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整体提升健康领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重点突破。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聚焦全县健康领域发展中的难点,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促进健康领域协调发展取得实效。
——共建共享。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共享健康的社会氛围。
——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章 战略目标
健康青神的战略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全域实施,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健康环境绿色优美安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起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健康领域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上述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
强力推进阶段(2020—2025年)。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健康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健康环境进一步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健康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健康领域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全面实现阶段(2026—2030年)。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环境绿色优美安全,健康产业繁荣发展,有利于全民健康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2025年、2030年分别达到78.3岁、79.2岁,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健康环境绿色优美安全。建成幸福美丽青神、国家级卫生县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起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
——健康领域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领域重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健康青神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
指标 |
2018年 |
2025年 |
2030年 |
健康 水平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7.1 |
78.3 |
79.2 |
婴儿死亡率(‰) |
3.99 |
4 |
4 |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6.39 |
5.8 |
5 |
|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0 |
17 |
12 |
|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86.3 |
89.9 |
92.17 |
|
重点疾病控制 |
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 |
74.86 |
≥91.5 |
≥93 |
肺结核发病率(1/10万) |
35.17 |
≤35 |
≤33 |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
5.2 |
4.5 |
4.2 |
|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
60.96 |
80 |
85 |
|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
50.94 |
70 |
75 |
|
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 |
55.4 |
60 |
65 |
|
健康 生活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15 |
25 |
30 |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率(%) |
100 |
100 |
100 |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 |
3 |
5 |
6.5 |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1.1 |
1.8 |
2.4 |
|
健康服务 |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5.43 |
较2018年下降10% |
较2018年下降20%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6 |
2.8 |
3 |
|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31 |
29 |
28 |
|
健康 环境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79.45 |
90 |
92 |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50 |
65 |
83 |
|
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 |
42.4 |
30 |
28 |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100 |
100 |
100 |
|
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极差比例(%) |
—— |
持续改善 |
持续改善 |
|
健康 产业 |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
1.8 |
2.2 |
3 |
第三章 战略任务
第一节 全民健康生活普及行动
一、加强全民健康促进与教育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现全县覆盖。健全覆盖全县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通过在大众媒体设立健康专栏和开办专题节目等方式,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户外宣传栏、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发挥医院职责,利用医院院内的公告栏、宣传栏、健康知识讲座等传播健康知识;医护人员将个性化健康教育贯穿医疗活动全过程。建立县级健康科普专家队伍,广泛在社区和单位开展健康知识传播,每年组织开展健康巡讲不低于10场。发挥工会、团县委、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宣传动员优势,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以良好的身体素质、精神风貌、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主要特征的健康文化建设,提高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妇幼健康素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创建健康促进县、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促进社区等。
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营造“弘扬健康文化、人人关注健康”的社会氛围,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牢固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培养良好健康行为,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实现人人热爱健康、人人追求健康、人人生活健康。
大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推动学生健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同步提升。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建设,促进学校健康环境改善。加强学生良好卫生和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加强学校禁烟、心理健康、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伤害预防干预和常见病防治,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引导合理膳食。全面推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以“减盐、减油、减糖和增加果蔬、蛋奶豆制品”为重点,开展营养与膳食宣传教育,推广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等健康知识。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重点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监测工作,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营养改善效果进行评价。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开展营养筛查、评估和治疗。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在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集中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打造健康饮食支持性环境,结合卫生县城和慢性病示范区创建,积极打造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开展健康食堂和餐厅动态评估与管理,发挥促进健康的长效作用。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县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开展控烟限酒。落实控烟职责,加强控烟执法,提高控烟成效。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世界无烟日、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等契机,深入开展烟草危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送烟的社会风气。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到2030年,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积极创建无烟环境,推进无烟机关、无烟卫生健康机构、无烟学校、无烟企业、无烟家庭等无烟环境创建。开展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不良的酒精消费习惯,节制饮酒。对酒精使用造成相关疾病的个人及其家庭提供预防和治疗干预服务。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或出售烟酒,加大对流通领域烟酒广告与标识的监管力度,明确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志。
促进心理健康。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实施心理健康“进单位、进学校、进医院、进基层”等活动,广泛开展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救助、关心不歧视、身心同健康等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宣传,提升全县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公民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群、老年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性传播疾病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强化娱乐场所日常监管,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有效遏制淫秽色情、卖淫嫖娼等社会现象。加强网上巡查监管,有效封堵删除网络色情等有害信息。大力开展涉黄问题突出地区集中整治,落实日常监管措施。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全县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和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与社会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加强新型毒品治理,严厉打击制毒贩毒,保护人民健康。强化吗啡、芬太尼等毒麻药品管理。
第二节 全民身体素质提升行动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新建县级公共体育场,完善县级公共体育馆、健身广场、健身公园、湿地公园等健身场地设施,建设11人制、7人制足球场地。乡镇、街道整合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新建或改建一批健身中心、健身苑、文体小广场等便民健身设施。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4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5块。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制度,把免费、低收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名称、具体时间及相关要求等向社会公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鼓励民营体育场馆向群众免费、低收费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推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向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
二、发展壮大体育社会组织
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发挥县级各体育协会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龙头示范作用。发挥县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带动各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各类单项、行业、人群体育组织和乡镇、社区体育组织建设,重点培育发展基层体育活动服务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和健身骨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到203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到360人以上。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丰富公众健身内容,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举办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重点突出群众体育的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举办具有青神特色的传统全民健身活动。完善业余足球、篮球、广场舞、象棋、游泳等全民健身赛事体系,打造瑞峰龙舟赛活动品牌。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棋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龙舟等传统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普及体育健身文化知识,增强全民健身意识。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30年,全县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2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5万人。
四、促进体医深度融合发展
探索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提高运动伤病防治能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整合体医双方师资,共同培养健身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发挥体育老师、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在身体素质提升行动中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动康复和运动医学有机结合,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依托现有资源加强运动医学诊治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加强运动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每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1次以上。
五、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重视青少年、老年、残疾人、妇女及职业群体等重点人群健康,开展适合其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促进校园足球等多种运动项目健康发展,让主动锻炼、阳光生活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4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达30%以上。鼓励发展老年人体育健身组织,支持公共和民办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康复健身体育活动。加大全民健身助残工程支持力度,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健全妇女健身站(点),引导妇女参加适合其特质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开展幼儿体育活动。鼓励支持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多层次、多形式职工运动会或单项比赛,推广普及广播体操等工间操,引导更多职工参与体育锻炼,努力增强职工身体素质。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
第三节 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行动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二级以上医院预防保健科为补充的覆盖全县、功能完善、资源共享、反应迅速、可持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范配置设备装备,提升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到2030年建成二级甲等疾控机构。加强实验室建设,创建P2实验室,提升检测能力。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流的公共卫生团队。到2030年,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达到50%以上,卫生技术人员达到75%以上,中级及以上职称达到60%以上。
强化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上下联动、管理规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妇幼健康服务需求。加强县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川、省级、市级医院的指导与支持,提升妇幼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妇幼健康服务技术进步。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产科、新生儿科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儿科、妇科等专科。力争到2030年,建设省级重点专科1-2个,市级重点专科2-3个。加强妇幼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人才梯队。力争到2030年,医院高级职称达到8-1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40人,同时积极开展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引进硕士及以上研究生1-2人。
强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益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建设,建立健全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打造一支规范的精神疾病治疗管理队伍。2030年,全县三级精防网络无空白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少于3.5人。
强化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建成以县急救指挥中心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为主体的急救网络,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升卫生应急综合能力。积极争取市急救中心支持与指导,加强县级紧急医学救援点的建设,完善乡村紧急医学救援前哨功能的建设。
强化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完善以县级卫生健康执法机构为主体,乡镇卫生健康协管员为辅助的监督执法网络,构建定位明晰、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监督执法体系,推动形成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治理格局。
二、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统筹县域医疗资源配置,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依托县医院构建县域医疗中心。加强康复专科医院建设。加强儿科、妇科、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等专科建设。到2030年,形成全县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三、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提升基层“健康守门”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加强黑龙镇中心卫生院等中心卫生院建设,力争达到二级医院水平。
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健全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县中医医院建设,强化县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角。
五、建立健全康复服务体系
建立以县医院为龙头,康复专科医院和其他综合医疗机构为重点,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为急性期及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急性期康复治疗,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常规康复治疗,为疾病恢复期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康复服务的康复服务体系。
六、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合理布局老年医疗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病床。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推进医养结合,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促进乡镇卫生院和养老院“两院一体”发展。
七、建立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充实人员力量,改善工作条件,建立信息化平台,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场所建设。
八、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重点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基层心理卫生机构建设。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托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教育系统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根据行业特点普遍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依托现有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和护士等,建立一支高素质心理卫生工作队伍。鼓励卫生健康机构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师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工作,在专业机构指导下,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评估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支持、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九、强化县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
落实公立医院改革和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建成眉山市一流的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标准。
坚持优势学科引领作用。健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一级诊疗科目,通过细化学科、整合学科、创新学科,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科室、薄弱临床专科以及紧缺专业临床专科建设。实施传染病区新建项目,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提升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防控能力。积极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的指导和支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强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急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创伤中心能力建设,建设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力争到2030年,建设省级重点专科1-3个,市级重点专科3-5个。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引、育、用”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用人机制。按照医院的发展规划与重点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到2030年,实现专业技术岗位占比不低于80%,高级职称人员达到6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3人。
十、建设特色明显的县中医医院
大力实施“三名”战略。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成为中医特色明显的县中医医院,力争综合服务能力位居全市县级中医医院前列。
坚持“人才兴院”战略。坚持“外引内培”,重点引进研究生、规培毕业生及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临床一线医生,优化临床科室人才结构。选派医护人员到省内外三甲医院进修、轮训,实施院内培养“传、帮、带”及“师承教育”。到2030年,中医药高级职称人员达到1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2人,大力培养眉州名医和市名中医,培养县名中医2-3名。
发展中医特色优势。强化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重点建设老年病科、肛肠科,提升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到2030年,力争建设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3-5个。
第四节 健康服务优化发展行动
一、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优化防控策略,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控体系。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整体带动和促进全县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整合并逐步扩展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建立符合我县县情的监测系统。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筛查与干预,针对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逐步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重点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逐步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我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8年下降30%,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比2018年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到2030年,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开展肺结核综合防治服务试点,加大一般就诊者肺结核发现力度,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患者全程治疗管理。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加强疟疾等传染病控制,巩固疟疾消除成果。强化碘缺乏病防治,持续巩固地方病消除成果。加强新冠肺炎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建立已控制严重传染病防控能力储备机制。
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夯实常规免疫,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推进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开展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工作,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加强疫苗预防接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完善预防接种单位查询与服务机制。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加强疫苗冷链管理,推进疫苗全程追溯体系建设,严禁销售非法疫苗。
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7%以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开展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早期筛查和干预试点,抑郁症治疗率显著提高。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抑郁症、焦虑症、老年痴呆、儿童孤独症等疾病的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70%;卫健、公安、民政、残联、人社等部门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共享率达100%。
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防控,加强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高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与危害控制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
强化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快速检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水平、应对能力和指挥效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加强重大自然灾害医学救援,倡导卫生应急社会参与。强化县级专业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人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落实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家庭发展政策,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大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活照料、养老保障等问题,着力增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提高药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做好再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出生人口动态。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机构建设。实施国家、省和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深度融合。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鼓励群众参与。
二、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县级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专科群,重点支持肿瘤、心脑血管、儿科、精神、传染病、老年科、皮肤美容科等专科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县省级重点专科达到5个、市级重点专科达到10个。提高中心卫生院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妇产科和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公立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生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点执业。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健全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控中心建设。制定完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基本覆盖临床主要专业,发挥专家对全县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推进医疗质量同质化。推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覆盖范围和入组比例,实行病种规范化治疗。加强药师队伍建设,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推动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构建质量控制与监督执法联动机制,推动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落实,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
强化医疗服务监督。创新医疗服务监督模式,建设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综合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方式由事后监管向事中、事前监管转变。突出医疗服务监督重点,强化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监管。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三、创新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推进重点疾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医防结合。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提供面向全人群、覆盖全周期,系统、连续、整合的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内涵,突出中西医结合,探索有偿签约服务,鼓励开展个性化服务包,增强群众主动签约的意愿。鼓励县级医院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参与居民健康管理,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由县人民医院牵头,组建青神医院集团,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有效运行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促使医疗集团内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鼓励医院集团与省市三甲医院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提升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
四、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加强产科、新生儿科建设,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倡导优生优育,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网络。加强科普宣传,强化群众出生缺陷风险防范意识。继续实施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逐步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对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耳聋、地中海贫血等严重多发出生缺陷疾病的防治,减少先天残疾。提升孕产妇妊娠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普及孕育健康知识,做好咨询指导。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加强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
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健康促进工作,以家庭、社区、托幼机构为重点,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儿童健康管理,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为儿童提供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进一步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加强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工作,开展儿童早期发展专科建设,规范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加强早产儿干预治疗,降低新生儿窒息、早产与低体重、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疾病死亡率。通过孕期营养、孕期心理、高危儿管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综合干预,充分开发儿童潜能,促进儿童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开展儿童营养改善行动,加强婴幼儿科学喂养,强化医疗保健人员和儿童养护人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和技能。加强儿童肥胖监测和预防,强化儿童个性化营养指导,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发生。加强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预防工作。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加强确诊病例的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开展儿童残疾防治,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及孤独症为重点,加强0-6岁儿童残疾筛查,实现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加强部门协作,推动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相衔接,使残疾儿童及时获得相关服务。加强儿童传染病、常见病防治和意外伤害预防。
实施健康妇女计划。全面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推行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新策略。加强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期保健等妇女保健亚专科建设。全面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做好免费避孕药具发放,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降低重大传染疾病对妇女健康的危害。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现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全覆盖。
五、促进健康老龄化
加强健康教育。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积极开展中医药膳食疗科普等活动,推广中医传统运动项目,加强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宣传。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宣传老年健康科学知识和相关政策,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中心、基层老龄协会、老年大学等社会活动,自觉主动维护身心健康。
强化预防保健。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基本实现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全覆盖。以老年人为重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实施失能预防项目,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为老年人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
加强疾病诊治。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强化老年人用药保障,开展老年人用药监测,加强老年人用药指导,建立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
加强康复和护理服务。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
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依托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
六、维护残疾人健康
积极开展残疾人“一人一策”精准康复服务,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重点实施好0-6岁残疾儿童救助专项扶贫项目和脑瘫、听力、智力、孤独症残疾儿童救助,对接受康复训练的困境儿童给予住宿、交通补贴。加强辅助器具推广和适配工作,对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到2030年,使持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达90%以上。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大力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孕前和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对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等开展防控、心理保健指导等工作时,做好残疾预防工作,针对遗传、疾病、药物等致残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者降低致残风险。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将残疾人康复需求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到2030年,实现家庭医生与残疾人服务签约率达到100%,确保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第五节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行动
一、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以及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建设,带动特色发展。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建立有效机制,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二、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
发展中医药“治未病”与养生保健服务。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县中医医院建设治未病中心,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或明确治未病科室,并逐步将“治未病”服务延伸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为群众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咨询评估、中医体质辨识、季节养生、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服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
发展中医健康养老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示范建设,加强县中医医院和其它医疗机构中医老年病科建设。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建立医养结合协作机制。
发展中医药康复服务。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大力开展康复适宜技术培训,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建立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机构的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康养机构。
三、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加强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促进中西医在重点专科、优势病种方面开展协作,建立完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协作机制和防治重大传染病联合体。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探索中医药在诊断、治疗、康复等与临床工作的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急诊急救、疾病预防控制、医养结合等工作。
四、传承中医药特色文化
加强典籍研究利用。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开展中医药文化健康巡讲、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等“六进”活动。
第六节 全民健康保障完善行动
一、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间数据共享,促进基本医保、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有效衔接,全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完善医保管理服务体系
改进和完善医保经办管理服务,推进医保管理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加强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建设,扩大异地联网结算医院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跨统筹地区、跨省住院医疗费用直接联网结算的可及性。建立基本医保精算管理,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全面建立并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完善医保付费总额预算管理,逐步推行按项目、按床日、按病种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多元付费方式,进一步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结合推进分级诊疗和门诊统筹,逐步推行基层首诊制,提高门诊统筹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开展远程诊疗和日间手术付费,逐步将诊疗规范明确、实施路径清晰的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建立药品、医疗器械、诊疗项目基本医保准入和退出第三方评估机制。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三、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消费型健康保险,促进发展各类健康保险,强化健康保险的保障属性。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各类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提供与其相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四、健全药械供应保障制度
落实国家药物政策。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动渠道和发展模式。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坚持按市统一要求集中采购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第二类疫苗。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以医院集团为单位进行联合采购。完善药品分类采购机制,促进药品价格趋于合理化,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规范药品购销合同管理,加强药品流通综合监管,强化药品价格监测监管,发展“互联网+药品流通”。严格控制贵重药械采购使用比例,鼓励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低价药和国产药械,进一步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五、提高低收入人群保障水平
认真落实健康扶贫“五大行动”,确保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开展多种专项免费医疗服务。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的顺序予以保障,统筹使用相关救助基金等,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落实财政代缴政策,确保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及商业补充保险费,实现参保率100%。
第七节 绿色健康环境建设行动
一、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提高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清运处理能力,改进城镇环卫保洁方式,提高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推广机械化冲洗保洁作业方式。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建设力度,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座垃圾中转站。扩大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机制覆盖面,完善垃圾收集、清理、处理体系建设。统筹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人口密集、居住集中的村污水集中处理,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村推进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城镇规模拓展、改造和农村聚居区建设,同步对生活垃圾、污水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城郊结合部、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加强城乡道路、集贸市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实施城乡集贸市场的新建和改扩建提档升级,加强乡镇场镇、农村聚居区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完善功能设施。
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开展城镇环境卫生薄弱区域治理,重点对农贸集市、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进行整治,建立长效机制。解决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占道经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全面清理乱倾乱倒、乱搭乱建等“十乱现象”。严格活禽市场准入,监督规范活禽市场秩序,推行“禽类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制度。加强重点场所和行业卫生管理,加大车站、医院、商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区域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开展加油站、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等环境卫生整洁专项行动,加强餐饮、食品加工行业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各行业卫生质量。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畜禽污染物综合治理利用,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加大白色垃圾治理力度,加强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处置。强化秸秆禁烧监管,开展秸秆还田等资源化综合利用。继续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坚持政府组织、城乡联动、条块结合等病媒生物工作机制,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场所,统一组织开展季节性病媒生物防控工作,降低城乡病媒生物密度。
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强城镇饮水安全治理,根据水源特点、供水设施状况和城镇发展需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自来水厂、供水厂以及供水管网改造与建设、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应急供水能力建设等。加大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整治乡村污水乱排行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和监测能力建设,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情况开展评估和检查,切实落实饮水消毒卫生措施,建立健全供水设施维护的长效机制。
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鼓励农村分散农户建设“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和沼气池,加强对农村新建住房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配套建设无害化厕所的管控。到2020年全县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加强乡镇政府(街道办)所在地、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场所)、公共场所、集贸市场、旅游景区、公路沿线等区域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工作,逐步实行粪便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扎实有效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使用卫生厕所,建立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
深入推进健康村镇建设。把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青神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县城、乡镇(街道)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编制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强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到2030年,建设一批健康村镇建设示范点。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带动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到2023年,创建成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县国家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50%以上。
二、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力度,实施岷江航电、虎度溪航电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岷江、思蒙河流域河堤工程治理。提升流域内水生生物保护,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加大损坏农田改良修复力度,启动湿地生态建设。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健全保护机制,提高保护意识,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向绿色化、生态化转变,进一步保护青神县生态环境。
纵深推进“三大生态工程”建设。持续深化“绿海明珠”建设,实施“绿满青神行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乡村森林、林业富民、森林文化、森林保障支撑等六大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县级国家森林县城。持续深化“千湖之城”建设,打造青神县特色水景观。持续深化“百园之市”建设,坚持“随坡就势不挖山、顺其自然不填塘、依树造景不毁林”,推进“一镇(乡)一村一园”建设,争创国家级竹林湿地公园,中心城区实现公园服务范围全覆盖。
三、治理影响健康环境问题
防治大气污染。推行大气污染防治“点长制”,以大气污染源头为点,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点长制”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精准发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加强燃煤管控,加大砖瓦行业治理巡查监管力度,县城建成区餐饮服务单位全部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施工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治理“散乱污”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工业领域、建筑装饰行业、汽修行业、干洗行业、餐饮行业VOCS综合治理。实施县城扬尘综合整治行动,严格施工扬尘监管,强化工业企业堆场扬尘管控,加强道路扬尘治理,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实施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行动,加强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强化检验机构监督检查,加强油品市场监管。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农业大气污染防控行动,强化秸秆禁烧工作,实施秸秆禁烧常态化管控,建立秸秆禁烧网格化监管机制。推进农业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秸秆直接还田利用,大力推进秸秆能源化和饲料化利用,提高秸秆工业化利用水平。
开展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河流、湖泊和重点水库、渠堰水系为基础,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湖)长制”体系,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大行动,落实加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涉河湖执法监管六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思想,统筹水陆环境管理,调整完善水环境生态功能区划,建立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水环境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倒逼,坚持从严执法,实行“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机制,督促强化水污染防治,倒逼水环境在最短时间内良性改善。建立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考核激励机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优先保护良好水体,以复兴水库为重点,依法调整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采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方法,全面清理和整治已有和潜在污染源,强化水生态保护。切实改善重点流域、水域水环境质量,大力改善岷江、思蒙河、金牛河、沙溪河、粤江河等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到2030年,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水生态系统趋于健康。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完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田长制”组织体系,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基础工程,深入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快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实施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工程,实施农用地分类管控,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开展耕地土壤调查评估,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全面落实严格管控,着力推进安全利用。继续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污染防控,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废物处理处置,强化农业污染控制。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申报,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
实施工业源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分行业清理、核发排污许可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证排污和超范围排污。全面实行工业污染源清单制管理模式,对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进行改造,限期稳定达标;对问题严重、经改造仍无法达标的依法责令关闭。定期公布未达标工业污染源名单,建立“红黄牌”未达标警示制度,对重大问题实施挂牌督办,跟踪整改销号。加强砖瓦行业整治整合,符合规范的砖瓦企业必须安装脱硫除尘设备。加快淘汰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产能压减。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强化生态环境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的联动机制。开展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识别涉及重金属、有毒有害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特征污染物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及其环境健康风险,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划定环境与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哨点监测,建立高风险区域内项目开发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实现环境健康监测评估工作常态化。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县城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加强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严守舌尖上的安全。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细化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切实落实“四有两责”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网络覆盖全县。建立覆盖城乡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健全信息报告系统。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基本建成全程追溯体系。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落实风险监管措施,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全面加强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力度,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进“互联网+食品”监管。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车及相应设备,构建以县级和乡镇(街道)监管机构快速检测为基础,农贸市场、超市、学校食堂等快速检测为补充,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基本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的检验检测体系。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深入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健全投诉举报奖励机制,提高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参与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巩固提高食品安全示范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示范单位等创建成果,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构建起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到2030年,全县食品检验量不低于4份/千人·年,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稳步提升。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落实药品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严格执行药品管理等法律法规,坚持“四个最严”要求强化监管执法,履行药品零售和化妆品、医疗器械经营及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提高药品质量保障能力。鼓励、支持药品零售连锁经营、“互联网+药品流通”,提升药械供应保障能力。加强抽样检验、建立风险监测,加强网络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推进药品追溯体系建成运行,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全环节完整追溯和监管链条。不断提升化妆品安全保障和监管水平。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全民安全用药科学素养。
第八节 公共安全环境营造行动
一、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加强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
二、加强职业病危害治理
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调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建立完善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信息系统,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加强放射诊疗辐射防护。推进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强化职业病危害防治基础建设,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法定责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与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作业场所检测和现状评价,申报职业危害。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及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三、促进道路交通安全
全面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建设。开展大型客货车驾驶员职业教育,督促指导道路运输企业对客运驾驶员进行警示教育、技能培训及应急演练,确保驾驶员科学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严格道路运输管理。严格执行“三不进站、六不出站”等安全生产制度,督促各类交通运输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依托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站,加大对超限超载货车的查处力度。加强“两客一危”对大型货车、旅游包车等重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严查“营转非”客车、商务车、面包车、私家车等各种非法营运车辆。严格路面管控,安排执法人员在客运站、高铁站、学校周围等“黑车”聚集地进行布控。严查喊客拉客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
全面提升营运车辆安全性能。严把营运客车安全准入关,坚决遏制因客车本身安全问题导致或加重伤亡的事故发生。继续推进客车应急锤更换工作,所有营运客车全部更换符合标准的应急锤。持续开展“安全带-生命带”专项活动,有效落实对乘客使用安全带的安全告知制度。
深入推进联网联控制度建设和应用。加强“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严格落实重点监控名单、“黑名单”和曝光制度,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探索利用保险等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动态监控,建立交通运输、公安、应急、文广旅及保险等部门“一车多方”安全监管体制。
全面建设公路安保工程。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组织排查临崖、临水、陡坡、急弯及路侧护栏已被损毁和缺失的危险路段,建立隐患基础台账。大力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全面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延伸对通七座以上营运客车的村道公路危险路段开展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较2018年下降30%。
四、预防和减少伤害
加强社会面安全防范控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现场处警、周边支援、区域合围、整体联动的地面治安防线。加快高清天网补点、整合社会视频资源等空中智能防线,分层分类建立互联共防、协作联动、相互策应的群防机制,大力提高社会面整体防控能力。加强对县城中心区、繁华商业区、广场、旅游景区、火车站、汽车站周边等公共复杂场所的巡逻防控,切实提高对社会面治安控制力。组织警力在城区交通要道和治安复杂路段,设立治安卡点,加强对可疑人员的盘查。积极会同基层组织,发动治保干部、联防队员、保安员和志愿者,广泛开展护村护院等群防群治活动,强化城乡社区安全防范,加强社区、街面、学校、小街小巷巡逻防控,治理治安问题突出的地区。
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公告等多种形式在幼儿园、学校及老旧社区等未成年人、老年人主要聚集地区开展针对性的安全防范宣传,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披露典型案例,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重点监控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高发案地区,严厉打击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街面抢劫、诈骗以及拐卖儿童等弱势群体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标准。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
强化对民生安全领域的监管。依法迅速立案侦查涉及民生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制假售假、假冒伪劣犯罪,通过查处制假窝点,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形成震慑效果。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安全指导检查及周边的巡逻防控,始终坚持严打涉医犯罪,对实施伤害医务人员和患者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果断制服,依法严惩,依法打击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等行为。对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迅速反应,快速处置,严防事态扩大,营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
五、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避险意识,促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培育安全文化。开展面向公众的院前急救技术普及,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建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县、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到2030年,力争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基本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九节 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行动
一、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健康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医药、口腔保健、老年病、长期护理等,实现与公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推动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强化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大力发展医药产业
加快彩虹医药园区建设,助推青神医药产业由重点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型发展。鼓励创新研发,加快产品孵化。鼓励四川彩虹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省青神康华制药有限公司、四川凯京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省天运民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开展中药改良研究,突出重点,发展做强优势品种。大力支持企业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做精青神品牌。鼓励、支持四川贝灵合益制药有限公司研发创新。引导彩虹制药等重点企业进行战略性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优势聚合发展。支持广源药业批零一体化发展。鼓励支持禾目医药拓展“医美”业务,加快多品种融合经营。鼓励企业调整经营模式,形成批发配送、直营连锁、药房托管、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等“四轮驱动”,整合打造“研、产、销”全链条的区域性现代化药品物流配送中心。
三、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促进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引导、支持种植益母草、川芎、泽泻等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高、适销对路的优质中药材品种。采取公司加农户和农户自种自销模式,加强地方药材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鼓励中药材种植业由分散种植向规模种植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筛选和无公害规范种植,健全中药材行业规范,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打造精品中药材。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生产、流通、使用全产业链开发,培育道地中药材大品种。
加快中药及健康衍生品发展。加强中药传统饮片的传承与发展,鼓励中药饮片、提取物的系统研究和协同创新。支持对临床需求量大、疗效显著的中成药大品种进行新剂型、新标准与适应症的二次开发。支持亚健康检测、干预及保健产品的研制、开发、评价及应用。大力支持中医药保健食品、膏方、养生食品(药膳)等中医药健康衍生品发展。以市场和疗效为导向,推动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和转化。鼓励中医药技术、人才、资本、实验室等多要素、多样化合作,推广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发展中医药文化。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支持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建设。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推动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祛病延年为主题的健身培训、咨询等服务。普及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等传统运动与文化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医药合作,深化合作内涵,探索合作新模式。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引进来”,整合中医药优势资源,依托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为境外来华人群开展中医医疗、康复、健康养生等中医药保健服务,提高中医药养生软实力。
四、发展多元健康服务
优先发展优质健康管理。增加规范化的健康管理供给,重点增加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全面对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逐步融入更广泛的健康数据。在签约提供基本服务包的基础上,根据群众健康管理需求和承担能力,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
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咨询。鼓励公立医院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健康体检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健康管理咨询和体检机构,开展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心理咨询等个性化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支持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变。
五、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提升城乡健康养老质量。推进健康养老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重点提高长期照护服务能力,通过适当的医院转型、养老机构提升能力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增加具备长期照护能力的康复、护理和养老机构数量,提高长期照护人员和床位的占比。发展家庭照护者的技能培训服务,增强家庭长期照护能力。推动中医医师到养老机构提供中医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推动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发展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支持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发展。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服务,支持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增加老年医疗床位数量,推动有条件的医院设立老年康复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合作共建、协议托管等形式开展合作,畅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间双向转介绿色通道,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
发展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围绕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多元化需求,引导社会力量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健康养老服务。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健康养老服务特色示范点或示范区,发展“度假式”“生态休闲式”等多种健康养老模式,重点发展以度假型养老、疗养康复等为主题的精品健康养老旅游。开发养老市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满足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多元化需求。
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在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基础上,鼓励相关行业拓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加强残障老年人专业化服务。构建养老服务支持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逐步实现对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保障老年消费者权益,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加大老年消费品市场监管,依法严惩虚假宣传、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六、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依托竹林湿地公园、竹里桃花公园、中岩寺等户外山地、湿地公园,加强康养步道、健身园区、骑行道等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广登山、徒步、拓展、山地自行车、森林马拉松、森林瑜伽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定期举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不断完善赛事活动组织体系。
开发水上运动项目。结合“千湖之城”建设,加快推进岷江航电开发,在岷江青神段水域,建设公共舰艇码头(停靠点)、商业服务设施和安全救生设施,积极发展龙舟、赛艇、皮划艇、摩托艇、滑水、钓鱼、公开水域游泳等项目。大力开发水上竞赛艺术表演活动、运动体验活动和节庆活动,继续举办瑞峰龙舟节、冬泳抢鸭子活动,打造水上运动品牌赛事。
开发自行车运动产业。加强自行车骑行道规划建设,将城区慢行系统、公园自行车道、近郊乡村车道有机串联、无缝对接,打造自行车路网,设计、发布连接县内旅游景点、文化设施、标志性建筑的自行车精品骑游线路,定期举办自行车骑游赛事活动。
规范发展健身培训市场。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项目,广泛开展健身指导。加强健身房、体育培训机构的事中监管,开展健身房、体育培训机构年检工作,鼓励健身房、培训机构成立行业联盟。
七、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实施“味在眉山·青神品牌”战略。鼓励、支持四川与美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绿众食品有限公司做优做特做精。支持发展“互联网+食品”电商服务,发挥壮大以“杨大爷”“老丈母”为代表的青神品牌效应,大力培育发展兼俱青神特色的新型食品经营主体。
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及休闲农业产业。做强农业品牌,全面打造四大产业园区,全力构建以椪柑产业为主导的“50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椪柑线上线下发展力度,完善椪柑产业规划,创建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全面提升椪柑品质。突出生态茶产业,建设“产业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万亩白茶基地。依托“两水一竹一家禽”特色产业,全力打造“椪香”农业主题公园、“茶语原香”主题公园、汉阳种养结合示范园,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延展农业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
第十节 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一、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增量提质、均衡发展策略,加强以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完善对口支援和青年医生下基层制度。全面实施县域内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考核评价,改善从业环境和薪酬待遇,激励人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精神卫生等专业人员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推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卫生热点问题的能力。加强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确定和优化妇幼计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加强妇幼计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在妇幼计生技术服务、生殖健康咨询、孕产期保健、人口健康管理、流动人口服务、家庭发展、儿童早期发展和老龄关怀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等重点领域,培养一批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妇幼计生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强化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公卫职能发挥。
三、加强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医师的结构和分布。加强对全科、儿科、精神科、妇产科、病理、麻醉、康复等专业医师培训。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发展临床专科护士,逐步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培养社区护士,发挥护士在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康复、生殖健康咨询等工作中的作用。各类机构中护士在职称晋升、教育培训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加强对药师执业资格、执业准入和执业行为管理,对药师岗位服务实施制度化管理。加强医学类辅助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卫生相关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优化中医药人才结构,本着专业技术优先、人才梯队合理、重点学科建设优先的原则,有计划地引进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与学科带头人。建立以省、市名中医为引领,县级名中医为骨干支撑的阶梯形人才发展模式。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培训培养、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发挥县中医医院人才培养辐射作用,大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力争到2030年,全县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达0.5人。
五、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更开放、更积极、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探索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障碍,充分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单位广泛吸引人才。围绕优势重点学科,培养一批高水平卫生健康人才。推荐培养省、市名中医1-3名。引进和培养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麻醉、康复、医学影像、急诊急救等医学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康复、营养和心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执业。
六、创新医疗卫生人才发展机制
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编外人员待遇,逐步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激发广大医务人员活力。落实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政策。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
第四章 组织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健康青神建设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健康青神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全局、贯穿全程、动员全民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格局。建立完善健康青神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青神建设工作,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卫健、发改、财政、人社、教体、医保、经信、公安、民政、生态环境、农村农业、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单位)根据职能,落实健康青神建设责任。发挥工会、团县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共同推进健康青神建设。
第二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协同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推动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转变。加强政府在方向、政策、引导、规划、评价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加大对医疗行为、医疗费用等方面监管力度,减少对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的管理。合理划分政府卫生健康管理事权,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
第三节 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健全稳定增长、保障有力的政府健康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政府投入职责,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财税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第四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药品、医疗机构等审批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推进健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强卫生健康、体育、食品药品等健康领域监管创新,加快构建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建设。推进综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健康相关行业科学发展,简化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流程,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第五节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健康法律法规,加强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体育健身、健康环境等领域的地方规章制度的制定。推进依法行政和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与能力建设,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协调的监管体系。严格行政执法,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和重点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建立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监督执法信息公开,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
第六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快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完善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基本覆盖全县人口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集成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人口计生服务、医疗保障管理、药品采购和配送、综合卫生管理六大类应用系统;基本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动态更新。市县平台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电子健康卡全县投用,促进线上虚拟和线下服务一体化,最终实现全县居民看病就医“一卡(码)通”。深入开展数字化医院建设工作,全县公立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成四川省数字化医院。巩固完善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等报告与管理。
加快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完善人口计生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综合决策信息分析系统以及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估工作,引导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流动人口信息与卫生健康信息、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等数据共享,全面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证件交互信息化管理。
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全面建立远程医疗体系,推动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影像、病理、心电)、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惠民服务,实现县域资源共建共享、信息互通,服务优质高效。
第七节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青神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及时宣传报道健康青神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凝聚精气神,传递正能量,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青神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八节 做好实施监测评价
围绕健康青神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等,明确实施责任,细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监测评估制度,制定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确保健康青神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落实。
上一条:青神县椪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3年)(修订稿)
下一条:青神县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教体系统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