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住建局 >> 信息公开 >> 正文

眉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眉山市“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眉府发[2016]34号

  
日期:2016年12月06日  来源: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点击:[]
分享: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单位、部门:

《眉山市“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已经市三届政府第1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眉山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25日

眉山市“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我市防灾减灾能力,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遭受了“4·20”芦山地震、特大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袭击,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各种灾难的挑战,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抗灾救灾,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健全。“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638.6万元针对133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成立专职监测队伍开展监测,投入100万元建成市级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室及3处重要地质灾害远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全部地质灾害24小时不间断专职监测;建立完善了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巡查排查及群测群防的监测预防体系,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和科技支撑水平全面提升。投入1100多万元,建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工程、新增粮食千亿斤气象保障工程等项目,气象灾害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地震自动测震台站2个、地震宏观观测点61个,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全面改造升级,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投入1724万元,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预警与应急防控区域站建设,粮食、果蔬等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不断加强。

(二)灾害抵御抗击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后投入3825.3万元实施了1687户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投入1880万元治理了11处重大地质灾害点,投入2636.52万元实施了81处中小型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全市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十一五”期间下降了21.13%。投入16.5亿元完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校舍130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D级危校。投入1.8亿元,新建岷江、青衣江堤防3.21公里,整治加固堤防19.3公里;投入4.15亿元,完成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55.1公里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体系建设,强化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最大程度减轻旱洪灾害损失,实现洪涝灾害人员零死亡。完成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一期工程,成功创建全市森林防火“三进六有”示范乡镇52个、森林防火“二三四”工程示范村84个。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8个市级大型应急避难场所、15个县级应急避难场所、120余个乡镇应急避难点;投入965.45万元,建设59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实现了应急避难体系市、区县、乡镇的基本覆盖,新建1个市级和仁寿、洪雅2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53个边远多灾易灾乡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点。

(三)灾害指挥救援机制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1200余万元建成四级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演练经常性开展,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高。加强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全市共建成专业救援队伍91支3000余人,兼职救援队员2万余人,志愿者队伍8支720人。建立了全面覆盖乡、村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市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虽然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有效应对了各类自然灾害,切实保护了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但是仍然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基层队伍力量薄弱,装备技术力量不足。二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不完善,灾害监测手段落后,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亟待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专业监测手段和设备,森林防火现代化程度不高。三是气象等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四是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仍有待加强。

二、“十三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挑战。“十三五”期间,全市灾害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一是地震灾害形势严峻。我市山地丘陵占全市面积的80.56%,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体系结合部多为区域性断层,分布有龙泉山西缘断裂带、蒲江-新津-德阳断裂带、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等3条大断裂带,“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四川、云南的地震灾害比较频繁,而我市处于龙门山地震带附近,需要做好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二是旱洪灾害频繁。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洪灾害交错频发,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的缺陷被逐年放大。同时,全市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日趋严重,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三是防灾减灾工作要求更高。防灾减灾涉及面广,要落实以防为先,在新形势下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做好宣传教育、部门协作、资金投入、科学防治等有关工作,进一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发展机遇。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重大考验,全市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由各级人民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军队、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公众构成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大幅提升,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二是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为快速救灾救援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构建了通向灾区的多路径快速救灾救援通道,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的建设和完善,为灾后快速救援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无线通讯、卫星应用、无人机、互联网等现代化高新技术及设备装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应急指挥协调、监测预报预警、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发布能力,为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决策、处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决策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依靠科技,依托全社会力量,全面提升全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以人为本、协调发展、预防为主、依法应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为工作方针,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尊重自然、遵循规律,坚持防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三是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不断健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

四、总体目标

“十三五”防灾减灾工作总体目标是:

(一)进一步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加快推进自然灾害救助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避难体系建设,有序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能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群众的“五有”目标得到充分保障;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达95%以上。

(三)不断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水平。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水平,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应急救援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地质市、区县、乡镇三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

(五)建立健全旱洪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升级完善全市防汛抗旱指挥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江河堤防工程体系、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

(六)不断加强农作物病虫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作物病虫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技术手段更加先进,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应急物资和装备更加完善,有效减少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

(七)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长足发展,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充分,林区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到“十三五”末,全市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1‰以下,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八)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到“十三五”末,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地级城市先进水平。

五、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防震减灾主要任务及工程项目。加强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地震灾害承灾体风险评估与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估体系。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引导农村建房执行抗震设防规范。积极开展地震小区划和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进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能力,使科技成果为防震服务提供支持力量。加强地震危险区域救灾物资储备,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强化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能力。

重点工程项目:

1.市防震减灾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工程。拟投资800万,新建标准化防震减灾中心。

2.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拟投资1000万,改建测震与强震一体台1个、新建测震与强震一体台5个;新建强震台6个、烈度台26个;新建市级信息服务平台1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6个、示范学校接收终端17个,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络。

3.地震小区划建设工程。拟投资1800万,建设眉山中心城区2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地震小区划、天府新区眉山新区地震小区划和仁寿县、洪雅县主城区地震小区划。

4.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程。拟投资1200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鉴定与精确定位工作。

(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主要任务及工程项目。建立健全一般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全面落实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和救灾物资采购经费年度财政预算,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不断提高一般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全面提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水平,形成以市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各区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骨干,部分重点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和以社会机构代储为辅助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加强应急避难体系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应急避难体系,基本满足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和临时安置需求。完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功能,确保在复杂的救灾环境下能够实现灾情信息和救灾现场图像的实时传输。加强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加强防灾减灾演练,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逃生避险能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成功创建1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加强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到“十三五”末,全市100%的乡镇有救灾志愿者队伍,100%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重点工程项目:

1.自然灾害救助和救灾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拟投资15万元,开发建设眉山市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系统。拟投资50余万元,开发建设眉山市救灾物资仓储管理系统。

2.救灾物资储备工程。拟投资700万元,建成丹棱县救灾物资储备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到“十三五”末,力争再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彭山区和青神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和边远乡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全市所有多灾易灾乡镇、边远乡镇和重点村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点或储备站,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

3.应急避难体系建设工程。每个区县中心城区至少建设5个应急避难中心,多灾易灾重点乡镇建设应急避难点,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应急避难体系。

4.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升级改造工程。拟投入200余万元,对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进行升级改造。

(三)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及工程项目。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开展县域地质灾害动态巡查,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预报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为主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对规模大、危害重、治理难度高、处于缓变或局部变形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专业监测,将每年度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纳入监测预警网络,每处隐患点至少配备1名专职监测员。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分类防治,实施避让搬迁工程、排危除险工程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对水平。加强市、县、乡三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加强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

重点工程项目:

1.避让搬迁工程。规划对23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内受威胁的分散农户733户、2716人实施避让搬迁安置。

2.排危除险工程。规划对威胁较大、险情较重且处置措施相对简易的187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危除险。

3.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对威胁县城、集镇、学校、聚居点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且难以实施避让搬迁的54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治理。

4.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市级和6区县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规划建设6区县32处乡村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

(四)防汛抗旱主要任务及工程项目。加强主要江河、中小河流治理,努力加快岷江、青衣江及重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设。抓好全市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沿江沿河重点城镇及保护区防洪减灾体系。逐步完善防汛抗旱基层组织体系,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逐步推进全市重点涝区治理,加快实施列入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重点工程项目:

1.岷江、青衣江堤防工程。拟投资6.48亿元,规划完成岷江青衣江新建堤防19.85千米,整治加固堤防50.48千米。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岷江、青衣江防洪工程安全体系。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完成仁寿县龙正镇及东坡区复盛乡鲫江河、洪雅县圣母庙花溪河、仁寿县文宫镇龙水河、东坡区万胜镇思蒙河等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并积极争取第四批的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入规。

3.小型水库(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工程。规划完成仁寿县龙池寺水库,东坡区蓝妖庙、白马湖水库,丹棱县观音崖水库建设任务,推进丹棱县长流水库,东坡区笔架水库、马嚎湾水库,彭山区天生堰水库扩建工程、吞口塘水库,青神县唐山水库、唐沟水库、代沟水库等一批小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

(五)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任务及工程项目。着力构建立体式、交互式的“智慧测报”系统,依靠科技进步,转变防控方式,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加大现代病虫测报工具的示范和应用,不断提高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努力提升科学用药水平,实现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预测预报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总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确保“流行性病虫灾害不成灾、迁飞性病虫灾害不起飞、检疫性病虫灾害不扩散”、“防病保粮、虫口夺粮”的目标。

重点工程项目:

1.建设现代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拟投资3500万元,在重点测报站建设害虫物联网监测、性诱自动计数等病虫害先进监测系统,建设市、区县监测预警站7个。

2.构建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拟投资4000万元,开展包括病虫防治服务在内的“耕、种、防、收、烘”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0个。

(六)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主要任务及工程项目。加快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市、区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远程监控系统。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达到森林火灾抢险救灾需要。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和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基层森林防火工作基础。加强以松线虫为主的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物资储备,不断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

重点工程项目:

1.森林防火指挥和监控工程。拟投资1500万元,推进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市、区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远程监控系统。

2.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和宣传工程。拟投资1200万元,改扩建市和区县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拟投资100万元,建设永久性大型森林防火宣传警示碑、警示牌。

(七)气象防灾减灾主要任务及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地面精细化探测水平。完善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和重点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与应对能力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大力实施农业气象服务工程,探索建立眉山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组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加快编制气象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

重点工程项目:

1.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拟投资800万元,用3年时间,完成城市全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

2.东坡区防灾减灾人影基地工程。拟投资400万元,建设1个地面标准作业点和多个移动作业点,建成东坡区人影指挥中心。

3.农业气象服务工程。拟投资2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气象探测系统服务平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将防灾减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行业规划,强化政府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级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部门协调与联动,明确市、区县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分级负责,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多级综合联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覆盖全面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联动机制、救灾征用补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完善防灾减灾绩效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资金监管。建立健全稳定增长、分级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通过专项资金、财政投资与社会资助等渠道,建立防灾减灾专项资金。加大对多灾易灾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审计、稽核制度,强化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确保防灾减灾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位。

(三)强化科技支撑,壮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逐步提高科技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综合减灾防御、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应急救援保障等方面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市、区县两级综合救援队伍和各类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事业。

(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不断推进政务公开,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大力整合全社会资源,培育、发展专业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和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

(五)狠抓规划实施,加强评估检查。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横向联动,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市减灾委要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适时对规划实施及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和监督检查。

上一条: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

下一条: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眉山市推进城市“绿肺”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