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政府办 >> 信息公开 >> 正文

青神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府发〔2023〕4号

  
日期:2023年04月20日  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各园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现将《青神县“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青神县人民政府

2023年4月20日

青神县“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前言 5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7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7

1.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成型,产业经济稳步发展 7

2.创新驱动发展初显成效,创新水平有所提升 7

3.绿色低碳发展逐步推进,产业升级基本实现 8

4.产业蓝图清晰呈现,产业项目有序落地 9

(二)存在的问题 9

1.经济总量不大 9

2.创新能力不强 10

3.生产要素不足 10

4.产业集群不高 11

(三)发展的机遇 11

1.科技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11

2.区域环境的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机遇 12

3.县域经济积累和布局成型所打开的黄金窗口期 13

(四)面临的挑战 14

1.国际关系变化和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进一步

解决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问题 14

2.区域产业竞争激烈下,进一步平衡区域协同与区域

竞争的问题 14

3.要素资源进一步紧张下,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进一

步实现绿色发展的问题 15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基本原则 16

1.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16

2.做强长板,集群发展 17

3.激发活力,转型发展 17

4.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17

(三)发展目标 18

1.工业经济水平提升,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19

2.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园区特色发展 19

3.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创新生态明显优化 20

4.绿色发展持续进行,环境友好度有效提升 20

三、重点领域与发展布局 22

(一)重点领域和产业 22

1.以先进机械制造业为龙头,完善产业创新生态 22

2.以竹纤维利用为依托,拓展新材料产业 23

3.以医药产业为基础,布局大健康产业 24

4.以日用家居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25

(二)发展布局 26

1.产业园区的发展布局 27

2.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布局 31

四、主要任务 33

(一)内培外引,大力做强市场主体 33

(二)创新驱动,积极壮大产业集群 35

(三)数字引领,努力促进转型升级 36

(四)绿色低碳,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38

(五)完善平台,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40

(六)优化要素,解决关键性的发展难题 42

五、政策支撑与保障 43

(一)体制机制保障 43

(二)政策支持保障 44

(三)管理服务保障 44

(四)人才资源保障 45

前 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县域经济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十四五”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基础上,开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的第一个五年,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重振实体经济,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能够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制造业。从全国来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主流政策共识。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四川省作出大力发展“5+1”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战略决策,眉山市提出打造“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省市两级立足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做强万亿级支柱产业,力争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青神县作为眉山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地理空间腹地,工业特色鲜明、基础雄厚,青神长期坚持“工业是青神第一经济,机械制造是第一特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机械特色产业集群。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加快推动青神县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规模化、协同化、生态化,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引领、科技创新驱动,打造创新引领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青神模式”。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依据《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省、市有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编制本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青神县先进制造业发展稳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以及产业格局优化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而言,全县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成型,产业经济稳步发展。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形成以先进机械制造、竹纤维利用为主,医药产业和日用家居并重的产业格局,逐步从机械产业一枝独秀转为四类产业全面升级。2022年,机械制造、竹纤维利用、医药、日用家居占全县规模企业的35.4%、20.11%、5.07%、17.1%,税收分别占51.43%、7.2%、11.63%、10.77%。

借助初具雏形的产业布局,全县产业经济稳步发展,达成了预期的经济指标。2016—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5.6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9.9%,实施工业项目13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3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就业近8000个,占全县常住人口的4.1%,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和促进本地就业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2.创新驱动发展初显成效,创新水平有所提升。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两化融合有序开展,数字经济奠定根基。2016年以来,持续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绩。其中,企业主导参与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9项、行业(团体)标准8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6项;获得专利授权617件。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进一步升级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企业创新综合能力居全市前列。德恩精工研制的中小企业基于互联网服务的智能工厂的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在全省工业系统推广。四川丹甫2016年以来投资超2亿元对压缩机零部件生产线进行全面智能化改造。环龙新材料实现制浆、原纸生产、纸加工生产等主要生产过程在线数据采集。四川立白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

3.绿色低碳发展逐步推进,产业升级基本实现。

持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综合运用节能减排等技术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低碳发展初显成效。2016年以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单位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能耗指标在全市靠前。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淘汰罗波黄岗岩机砖厂、锦坤瓦厂等6户企业落后生产工艺。裕华纺织完成设施改造,西龙生科完成白坭堆场治理,彩虹制药、四川立白、德恩精工和华晟包装等14户企业完成煤改电、煤改气。西龙生科、华榕印染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环龙新材料成功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两项认定,德恩精工成功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

4.产业蓝图清晰呈现,产业项目有序落地。

初步形成了“一区五园”的产业格局,即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和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斑布健康竹产业园、彩虹健康产业园、立白智能家居产业园的整体规划,确定了全县各类产业的集群和分布,初步勾画了未来全县产业发展的蓝图。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成功跻身眉山市仅有的四个百亿产业园区之一,2019年成功创建为省级经开区。力兴机械产业企业孵化园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小、散、乱、污”问题,并进一步促进了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完善了产业发展的整体蓝图。“十三五”期间,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签约各类产业项目19项,累计投资约250亿元。各类项目有效落地并逐渐开始释放其产业效能,拉动县域产业的前进。园区的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投资5000万元完成园区305套公租房修建,解决企业招聘中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需求,同时优化园区公共交通、超市等生活配套布局。园区形成“四纵四横”道路体系,形成了完备的水电气、污水管网、市政道路设施。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不大。

一方面,规模以上经济的产值依然有限。2020年,全县45户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约75.2亿元,与仁寿、东坡和彭山等工业大县尚存在差距;在全省的县域经济中,先进制造业的产量更是不具备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依然普遍较小,缺乏具有产业支撑性、引领性的大规模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年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

2.创新能力不强。

第一,除德恩精工、德鑫航空、四川丹甫、环龙新材料等少数企业在创新方面较有活力,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生产方式和工艺较为粗放和落后。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34%,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4.7亿元,先进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业优势仍不够突出和明显。第二,全县的整体创新驱动活力依然不足,创新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第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除少数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较为健全和先进外,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机制仍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市场空间狭小,创新战略和创新眼光有限。

3.生产要素不足。

第一,人才危机凸显。首先,各层次各方面人才匮乏,包括熟练踏实和优秀敬业的技术工人、尖端高新和专业领先的科技人才以及具有企业家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家、管理人才等。其次,在人才引进、留存的各个环节都缺乏足够的吸引能力,人才招聘持续有压力,人才留存率仍有待提高。第二,用地指标紧张,实际可用土地有限,闲置厂房基本清零,规划工业用地征用成本较高。第三,融资成本较高,缺乏科技金融。银行风控手续严格,借贷对象条件要求高,中小企业融资较难,缺乏更多的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空间有限。第四,电力配置仍需优化,清洁能源的使用情况还不够理想,电力的有效使用仍需进一步提升。第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强。5G建设仍然需要加快,5G基站的建设数量和5G网络的覆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急需解决4G网络技术迭代并向5G网络平滑演进的关键问题。

4.产业集群不高。

一是中小企业不活跃,不成规模。机械制造领域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但不够活跃,彼此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和协同度不高,其他产业领域中小企业数量匮乏,依然是某一家企业一枝独秀。二是产业周边创新生态不健全。县域内高校院所、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其他创新主体数量不足,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进行深度合作和创新互动的频率较低。三是现有产业园区和孵化器功能发挥不足,以基本的物业服务、集中服务等为主,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集聚方面的中介功能上还缺乏建树。四是企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本土企业配套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不佳。五是产业关联度不强,现有产业主要为铸造、表面处理等支撑性产业,缺乏整机产业的串联,产业链和创新链还需进一步改造升级。

(三)发展的机遇。

1.科技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期,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科技与产业革命不断加速和深入,产业转型升级机会不断涌现。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的相关技术正源源不断地问世,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不断拓展升级,正在开启着5G时代,如何把握机会,搭乘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发展的浪潮,实现弯道超车将是青神先进制造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关键。对此,需要立足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以及绿色发展的形势和科技创新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抢抓科技革命的机遇,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则应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结合青神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创新生态建设,释放创新活力。

2.区域环境的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成都都市圈的全面建设发展,为青神县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出发,随着成德眉资产业一体化布局逐渐发展形成,尤其是未来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眉山片区融合发展,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也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规划方向。青神作为眉山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区域,需要积极实现与成都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接和融合,通过“一区五园”的建设,实现先进制造业的全面升级,以此成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亮点。

从所处成都都市圈的区位特征出发,青神的区位优势也不断获得了提升。岷东大道通车,成乐高速扩容及连接线建设,眉山东绕、天眉乐高速的投入使用,岷江航电加速推进,高速、高铁、航电、快速通道齐头并进的交通格局,使得青神成为天府新区的“南大门”和承接川南的“桥头堡”。青神县的机械产业是四川省“5+1”和眉山市“1+3”现代工业体系之一,以竹纸为代表的竹资源全价循环利用是四川鼓励发展的竹产业之一。青神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在成都都市圈的整体产业布局中都具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3.县域经济积累和布局成型所打开的黄金窗口期。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青神县在先进制造业的相关领域方面初步形成了集群效应,尤其是“一区五园”格局的打造,为未来全面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和空间。首先,在机械工业方面,青神有着传统优势,聚集了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产业集中度高,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初步形成。其次,竹纸产业在近年来进一步兴起,竹浆造纸特色品牌鲜明,竹材生物质精炼技术和竹材生物质全价利用技术积累充分。此外,日化家居产业、医药产业近年来也初步形成了规模,从而在当前医药大健康、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产业积极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具备抢滩登陆、后发先至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在壮大机械产业基础之上,结合竹纤维产业、日化家居、医药等新的突破点,青神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完备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产业群落。

(四)面临的挑战。

1.国际关系变化和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进一步解决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问题。

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已久,近期虽然已有走向尾声的趋势,但国际形势依然风云诡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局面,青神制造业的出口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和压力。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经济发展经历“阵痛”。因此,如何打通国内国外双循环,促进青神的先进制造业开顶风船、走上坡路无疑是未来必须克服的难题。当前青神的先进制造业尚缺乏支柱型、引领型龙头企业,高附加值的“专精特新”产品依然不足,品牌产品同样较少。传统产业的潜力已经所剩无几,创新活力的激发尚力有未逮。因此,进一步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2.区域产业竞争激烈下,进一步平衡区域协同与区域竞争的问题。

随着成都都市圈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加速,产业经济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但区域内竞争压力也加大。在成德眉资范围内,德阳的机械制造业仍然存在着其传统的比较优势,即使在眉山市内,东坡、彭山、仁寿等地的工业增加值也高于青神。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周边县市亦普遍在积极与成都进行融合和产业转移,彼此之间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抢占发展先机,借力成都优势,成为周边县市的共同目标。在当前不进则退的区域形势下,青神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当然,区域发展既是新挑战又是新机遇,通过融入成都都市圈的现代高端产业聚集区,联动川南经济区,补齐发展短板、完善产业链和引进创新群落同样重要。尤其是通过加强与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的对接,整合周边的创新环境,形成良性的竞合关系,充分利用周边的经济环境,在开放创新的大环境下,通过借力实现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新区域局面是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平衡竞争和合作、处理青神与周边县市关系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3.要素资源进一步紧张下,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的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环境矛盾已经日益凸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紧迫要求。青神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关键区域,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紧张,节能减排压力增加,资源要素紧缺,加之环保督察常态化,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等情势,对青神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未来的青神制造业无疑需要集中突破要素资源的瓶颈,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进一步整改和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通过“一区五园”的建设,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清洁生产治理工程,实现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等任务;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改升级所面临的困境与矛盾。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对标“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大力弘扬“追求卓越、做小巨人”的新时代青神精神,牢牢锁定打造“打造成为全国?专精特新?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特色先进机械制造产业聚集区”目标。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级天府新区、成都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坚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坚持创新发展、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和集约发展。以建设“一区五园”为核心和基础,抓住数字经济的东风,以转型升级为关键,以引进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孵化为重点,打造核心产业突出,关联产业发达,龙头企业引领,专精特新企业活跃的产业格局和创新生态。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构建完整开放的创新生态。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支持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和转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的发展与互动,提升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水平、创新中介能力和服务功能,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串联科技、金融、人才、产业等创新要素。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突破表面处理、绿色铸造、新材料技术、医药健康等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依托科技创新,集聚新资源,研发新技术,最终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做强长板,集群发展。

巩固机械制造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做强长板。全面吸纳成眉地区铸造产能,全面承接成都周边范围内表面处理能力,夯实标准化传动件、小规格压缩机、表面处理等机械产业的基础和实力。在产业载体建设上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资源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密度,打造重点产业链条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具有青神特色优势的产业体系。

3.激发活力,转型发展。

解决发展中的要素瓶颈,补齐发展转型中的短板。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科技金融的活力和服务能力,盘活、用活土地资源,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增强人才吸引力,提高人才留存率。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集约、节约发展,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深入打造五大产业园区,实现产业之间齐头并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生产要素集中、资源节约集约、产业特色明显的以高产业集聚度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依托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百亿机械制造业,依托斑布健康竹产业园积极进行竹材生物质精炼技术开发、竹材生物质全价利用、本色竹纤维产品开发,依托立白智能家居产业园大力发展日化家居,依托彩虹健康产业园加快发展医药大健康产业。优化各个园区的内部格局,对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合理布点,进而增强规划的可执行性和现实意义。提高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促进创新集群效应的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机械制造产业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样板区”,成为眉山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领跑者”。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现代机械制造产业体系,产业创新基础、资源、环境全面优化,核心创新能力和资源汇聚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产业功能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配套、有机连接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一区五园”联动和互相支撑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产业环境友好度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明显提升,培育1个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百亿级机械制造产业板块,努力打造3个规模达到五十亿级的大型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领跑全国、专业水平突出、竞争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标杆企业,上市企业达到3家并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以“集群化带动集约化”“专精化驱动绿色化”的青神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1.工业经济水平提升,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工业经济水平再上台阶,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获得整体性提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工业经济质量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制造、智慧工厂形成样板,行业企业上下游数据链路基本打通,规模工业企业上云比例达到80%,由传统制造向新消费品模式转变取得突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更为通畅;企业培育方面,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企业持续成长,打通大企业“引进来”与本土企业“走出去”的双向路径,带动本土企业思维理念升级,力争高质量发展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6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规上企业总数比例不低于15%,国家制造业冠军产品企业达到2家,培育瞪羚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家。

2.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园区特色发展。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合理,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打造1个百亿级园区、3个五十亿级大型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打造全国最大标准化传动件生产基地,建成全国最大小规格压缩机生产基地和最大竹本色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建成四川最大的铸造基地和日化生产基地,建成四川特色饲料机械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表面处理产业园。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斑布健康竹产业园、彩虹健康产业园、立白智能家居产业园等五大园区特色形成,五大园区产业聚集度达到85%以上。

3.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创新生态明显优化。

加强创新引领,提高科技实力,促进产业的创新升级。机械加工、竹纤维产业、日用家居、医药产业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3%,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8%。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系统各种主体要素不断激活,产学研互动更加频繁深入,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助力本土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显现,实现风险投资等多元科技金融工具在科技创新全过程中有效运用。以青神先进机械产业研究院为依托,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的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实验室、成果孵化器与加速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形成系统布局和协同格局,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加速在青神本土落地转化,成为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合作网络的关键节点与产业承载腹地。

4.绿色发展持续进行,环境友好度有效提升。

推动实施绿色智造工程,加强绿色智造系统集成,推动绿色减排,提升环境友好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全部完成,“三化四新”技改基本实现本土企业全覆盖,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三项指标完成全省下达的目标要求,打造20家市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大力推动企业固废减量,全面推广清洁生产,促进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推动能源革命,使用洁净煤、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提高供应侧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消费侧电力比重。加强生产安全建设,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推动企业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防范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完善和修订企业生产中的应急预案,强化企业安全的制度建设和人力储备。

表1 青神县“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 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基准值

2025年目标值

产业规模

工业总产值

亿元

74.8

220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2.19

55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

%

24

35

产业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34

50

五大园区产业聚集度

%

85

企业培育

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数量

18

30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6

1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12

24

创新水平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0.9

1.3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5

工业企业R&D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4

6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34.7

49

绿色发展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

1.5

1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

按省定目标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3.2

按省定目标

三、重点领域与发展布局

(一)重点领域和产业。

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打造和完善相关产业链、创新链,形成四大产业齐头并进、合理分布的产业格局。

1.以先进机械制造业为龙头,完善产业创新生态。

依托德恩精工、德鑫航空、青城机械等整机生产和机械通用零部件生产为核心的精密机械制造业产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完善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条,形成活跃的创新生态。通过外引内培,实现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完善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打造四川机械产业专精特新企业聚集地,实现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加强相关技术中心、研发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的服务能力、中介能力,借助创新平台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合发展。加强和加快智能铸造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智能铸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机械产业“延链、强链、补链”。

加强工业大数据应用拓展和智能制造的数字化、智慧化。深入研究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和工业软件,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改造的进程和运用范围。依托德恩云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加速推进规模工业企业上云、用云、管云,利用云平台带动企业之间的合作粘性和合作惯性,促进企业的孵化和绿色工厂、绿色车间的建设发展。深化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以数字经济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专栏1 先进机械制造业

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机械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企业培育:德恩精工、德鑫航空、四川丹甫、青城机械、众鑫盛机械等。指导德恩精工、四川丹甫创建国家级行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支持众鑫盛机械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更多的龙头企业上市。加大孵化器的作用发挥,孵化一批具有创新潜力和产业活力的中小企业,实现对先进机械制造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

企业引进:引进具有整机能力,协调产业集群的大型龙头企业1—2家;引进配套能力强,处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优质企业若干家。

产学研合作:围绕表面处理、智能铸造等领域,鼓励相关机械企业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展开长期的合作,推动技术合作、技术委托等的长效开展,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落地转化。

数字化、绿色化建设:实现8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上云,利用云平台加速孵化1—2家行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提高工厂和车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形成20家以上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车间);将德恩智能云公司打造为眉山首家瞪羚羊企业,推动智能云平台在产业集聚、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中发挥纽带作用。

2.以竹纤维利用为依托,拓展新材料产业。

依托环龙新材料等企业,大力发展竹纤维产品加工、制造业,做强竹纤维、竹家居等特色品牌,深入展开竹材生物质精炼技术、竹材全价利用,实现生态、绿色、低碳、环保、集约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拓展竹纤维全价利用,鼓励与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四川大学、国际竹藤中心等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促进竹材料与其他新材料的复合研制,开拓新材料产业在青神的发展。

开拓新的商业理念,由传统制造业向新型快销模式转型。借力数字经济,实现大数据全链条引领企业发展,通过网络APP实现不同购物平台之间的打通和切换,实现线下探店等多种消费功能。借助网络大数据,实现对消费者的定位和服务,实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数字化引领。加强竹产业与星巴克等消费产业的合作,推出更多新颖的消费商品。突出产业“特色化、融合化”发展之路。

专栏2 竹纤维利用

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竹纤维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

企业培育:环龙新材料、嘉熙竹木等。支持以环龙新材料为主体建成全国最大的竹本色纤维材料生产研发基地,推动环龙新材料成功上市。

企业引进:引进配套能力强,处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优质企业若干家。

产学研合作:围绕新材料领域,鼓励环龙新材料等企业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展开长期的合作,促进竹材生物质精炼技术开发、竹材生物质全价利用、本色竹纤维产品的研发。

数字化、绿色化建设:借助数字经济的东风,完成传统竹纸生产的商业模式向新消费品的商业模式转变。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研发便利、友好的APP工具促进产销的有效联动。开发更多特色、亮眼的快销竹纤维产品,鼓励环龙新材料等与星巴克等展开合作,实现竹纤维产品的推陈出新。

3.以中医药产业为基础,布局大健康产业。

依托彩虹制药等企业,引进中医药公司及大健康产业,引进医药生产性企业和医药服务公司,打造医药经营公司,形成药品生产与药械批发销售协同发展的格局。突出大健康产业思路,加强由传统产业向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延伸。补齐上游供应链短板,加强制药企业之间的关联与合作,实现大健康产业的有效布局。

专栏3 医药大健康产业

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

企业培育:彩虹制药等。推动彩虹制药的上市融资工作。

企业引进:引进大健康、医药销售等大型龙头企业1—2家,完善对大健康产业的布局;引进配套能力强,处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优质企业若干家。

产学研合作:围绕制药、医药器械和大健康等领域,鼓励彩虹制药等相关企业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展开长期的合作,提升制药能力与水平,加速产业的多元化布局。

数字化、绿色化建设:借助数字经济,布局大健康产业,促进从医药制药向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壮大。

4.以日用家居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依托四川立白、民众日化等企业,以民用日化、家居制品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引进,建设发展纸尿裤、塑料制品扩能等项目,建立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和酶制剂研发实验室,打造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和扩张。鼓励引进、消化和创新,改进日用家居等传统产业的产品更新迭代和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鼓励传统制造业技改扩能,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借助德恩云造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改和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传统制造业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实现传统制造业的全面升级。

专栏4 绿色家居产业

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绿色家居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企业培育:四川立白、民众日化等。支持四川立白等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建成四川最大的日化生产基地。

企业引进:引进配套能力强,处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优质企业若干家。

产学研合作:围绕绿色家居领域,鼓励四川立白等企业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展开长期的合作,促进新产品的有效研制和开发。

数字化、绿色化建设:加快技改扩能的步伐,鼓励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二)发展布局。

“十四五”期间,青神先进制造业布局重点依托“一区五园”的产业空间展开,五园指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斑布健康竹产业园、彩虹健康产业园、立白智能家居产业园;一平台,指德恩云造产业互联网平台。除此之外,力兴孵化园、青神先进机械产业研究院等多元产业支撑体系的布局对“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发展同样关键(上述产业园区和产业平台在青神县的布局如图所示)。相关规划面积共计21.43平方公里,总体空间结构为“一核、一组团”。“一核”是指位于城市西侧的经开区核心区,以发展机械产业和新型产业为主;“一组团”即规划区北部的黑龙工业组团。

图1 青神县先进制造业“一区五园”空间布局

1.产业园区的定位和发展布局。

青神的产业园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都市圈建设的重大战略为方向和依托,以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和青神经开区在成都都市圈中的重要位置为重点,进行精准和科学的定位。一方面,重点承接成都及周边地区与先进机械制造业、竹纤维产品、医药大健康、日用家居等相关的先进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产业转移和创新扩散。另一方面,为成都的相关产业,尤其是先进机械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绿色智慧铸造为整个成都都市圈的铸造产能进行配套,支撑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行业的发展。

产业园区的布局首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和配套完善性。以经开区为主要腹地,园区主要沿着机械大道、老眉青路、锦绣大道、规划工业大道等主要干道进行布局。保证园区周边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满足生产及工作人员生活需求。其次,园区布局优先考虑产业集群发展,便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配套,便于共享创新平台和制造业服务设施。最后,产业园区的布局,需要与科技平台、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调。在产业区内部或周边区域,优先布局和发展孵化器、科技金融、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五园区分别支撑四个重点产业领域,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与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旨在提升先进制造业相关的表面处理技术和产业的集聚,以及建成四川最大的铸造基地,实现年产铸件50万吨的发展目标,通过两家产业园区的集聚发展,为青神的先进机械制造业打造出更加立体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斑布健康竹产业园,重点围绕竹纤维产业建设,拓展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彩虹健康产业园,重点用以布局医药产业,为未来向大健康产业、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立白智能家居产业园,以家居、日化产业为基础,推动日用家居产业的转型升级。五园以经开区为核心,展开布局,相互借力,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实现齐头并进。

园区发展需要坚持贯彻“亩产论英雄”的原则,全面推广工业项目“标准地”。提高土地的集约率、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防止土地的粗放式开发使用。确保园区每块土地发挥最大效用,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工业项目“标准地”,明确土地出让时每块建设用地的投资、产值、税收、能耗、环境等标准,从一开始就确保高质量高成长的企业入驻园区。

专栏5 产业园区总体布局与具体情况

1.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

规划情况: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规划用地面积1123亩,已供647.38亩,待使用土地475.62亩。项目分4期建设,厂房及配套设施,含20000t/d的废水处理厂、废气处理系统、电镀污泥处置系统及配套供水、供电、供气系统、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园区工艺内容包括电镀、电铸、电解加工、刷镀、化学镀、热浸镀(热镀锌)以及金属酸洗、抛光、氧化、磷化、钝化、电泳、涂装等表面处理上下游配套的工艺、工序。园区不涉及汞、铅、砷的镀种。

园区投产情况:2021年5月开工建设,现已完成7栋厂房封顶,正进行废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风控中心、热动力中心、综合楼等正进行主体工程及基础施工;2022年6月第一批次厂房已交付项目业主。

企业入驻情况:目前已签约21家企业,投资金额为63.33亿元,入驻装修12家企业。

招商方向:大力招引军工、航天、航空、高铁、汽车、电子等行业和领域,涉及电镀、电铸、电解加工、刷镀、化学镀、热浸镀以及金属酸洗、抛光、氧化、磷化、钝化、电泳、涂装等工艺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以机械加工、铸造及表面处理为核心的上下游企业集群效应。

未来发展:项目建成后,引进各类表处企业和配套企业120家,实现年表处能力100万吨,年产值100亿元,年税收6.5亿元,解决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可有效解决成渝地区电镀企业“小、散、乱”环境突出问题和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制造业末端电镀产业配套能力不足问题,是成德眉资同城发展和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支撑项目,也是成都都市圈唯一合法化的表面处理园区。

2.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

规划情况: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占地约 1800 亩,项目分五期建设,主要建设集智能制造生产中心、研发(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产城融合的绿色化、智能化产业集群中心。

园区投产情况:2021年11月开工建设,现已完成7栋厂房钢结构主体吊装,其中4栋厂房完成屋面铺设,3栋厂房进行檩条吊装,其余厂房正在开展基础建设工作,2022年6月第一批次厂房已交付项目业主。

企业入驻情况:目前已签约20家企业,投资金额为71.93亿元,入驻装修10家企业。

招商方向:招引涵盖铸造、锻造、钣金、机加、涂装、总装和仓储物流等先进机械制造全产业链的各类企业,实现机械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构建成都都市圈功能独特、链条完整的先进机械制造产业聚集区。

未来发展: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铸件 50万吨,年产值70亿元,年上缴税收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可招引相关智能制造企业约100家,打造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最具影响力的先进机械制造产业新高地。

3.斑布健康竹产业园

规划情况:总投资3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1500亩,其中新征地1300亩,升级改造200亩,新建20万吨本色生活用纸竹浆纸一体化工程,升级改造现有5万吨本色生活用纸生产线,配套建设碱回收系统、污水预处理、工业固废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相应的辅助工程、办公、生活住宅等设施。形成年产22万吨制浆产能,做强精深加工,带动相关产业。以竹产业园为基础,加强高校引智、院地合作,打造竹产业研究平台,建设集造林、生产、销售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多元化园区。

园区投产情况:2022年已投产。

企业入驻情况:环龙新材料公司等。

招商方向:招引竹纸产业配套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竹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引进生物质发电、造纸废料二次利用企业,加快建立绿色竹产业全价循环利用闭环,不断提升产业规模集聚效应。

未来发展:园区建成后,将解决就业岗位4000个,实现年销售收入50—100亿元,年上缴税收5亿元以上,占领国内生活用纸5%—10%市场份额,成为全国最大竹本色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和全国环保管理标准最高的造纸企业。

4.彩虹健康产业园

规划情况:总占地约400亩,总投资10亿元。项目建设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用地132亩,计划投资5亿元,项目以多层厂房为主,新建生产性厂房、固体制剂车间、仓库、办公楼、检验楼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购置多功能提取罐等相关设备,建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7条净化生产线。

园区投产情况:预计2023年调试生产,2024年全面达产。

企业入驻情况:目前已签约一家,投资金额0.2亿元。

招商方向:招引中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包装、医药销售、服务企业和中药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进一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符合医药产业集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规划的一流的青神医药项目招商平台和孵化平台。

未来发展:建成投产后,同时引进3—5家医药生产企业入驻,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入库税金7000万元左右,带动就业700人以上。

5.立白智能家居产业园

规划情况:预计投资20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660亩,已供286.76亩,待使用土地约373.24亩。分两期进行,一期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主要引进智能家居产业项目、 日化产业项目及相关配套项目,重点发展日化品牌企业培育、产业供应链打造以及创新发展产业业态打造,融合企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形成办公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三大业态。

园区投产情况:预计2024年投产。

企业入驻情况:四川立白实业有限公司等。

招商方向:招引日化用品、智能家居等行业领域及产业配套,涉及牙膏、皂类、智能机器人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生产能力,做强智能家居产业链。

未来发展:项目建成后,园区工业产值达50亿元,入库税金达2.5亿元,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

2.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布局。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以五大园区为腹地在其周边形成一系列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孵化平台和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德恩云造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管理和数字经济带动作用,促进力兴孵化园服务功能的提升,布局多类型的孵化器、科技金融、研发机构和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支撑体系的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成效,更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带动产学研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壮大先进制造业的服务业体系。通过打造完善和有力的支撑体系,巩固青神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基础,促进青神创新的开放和繁荣。

专栏6 产业支撑体系加速建设落地

1.德恩云造产业互联网平台

现状:德恩云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具有资产运营管理系统AOM、制造运营管理系统MOM等多个管理系统,能够基于产业平台支撑智能装备及零部件制造。该平台基于数智云平台赋能IOT基础能力,能够支持主流物联协议。同时,可以基于多层服务架构,多类型数据存储计算,强力支撑上层应用。而且,能够通过多种数据和应用隔离方式保障企业数据的专属性和安全性。最后,还能通过产业协同平台助力产业链升级和企业智造转型。

未来发展:(1)加强云平台的功能开发,引导县域相关企业上云、用云、管云,促进县域相关企业展开云平台功能和应用的沟通和交流。(2)打造多元化的工业云服务、加强大数据的开发、分析、应用,通过云平台打造青神机械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有效协同,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集群。

2.孵化器

现状:当前先进制造业相关的孵化器仅力兴孵化园一家,且孵化服务能力还较弱,孵化器类型也较为单一,亟待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孵化器类型的丰富和拓展

未来发展:(1)做强做实力兴孵化园,加强力兴孵化园的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的建设,提供多种创新创业活动和服务,促进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协助企业的人才招聘,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对接。(2)进一步探索众创中心、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多元孵化器形式的建设,逐步实现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大孵化器战略布局。(3)加强孵化器的中介功能建设,加强孵化器协同科技金融、技术平台、高校院所的协同能力,促进核心企业成长、产业联动和产业集群。(4)改善孵化器的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孵化器落实营商环境改善和行政审批改革。(5)提升开放创新,结合数字经济。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创业孵化服务水平,鼓励孵化器探索研发众包、资金众筹、同步路演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创业服务。促进孵化器与电商经济、数字经济的深入结合。

3.研发机构

现状:当前主要依靠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成效。但主要问题是,一是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合共建和合作等还严重不足;二是研发平台和研发机构的公共性不足,需要考虑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提前布局更多公共性的研发机构。

未来发展:(1)推广“研发在成都,转化在青神”的特色模式,鼓励企业与成都的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与其共建实验室平台和创新联盟。(2)加强自身科研机构的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和申请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青神建立面向市场和产品的研究院、研究中心。(3)建设青神先进机械产业研究院,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运作模式,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和探索,借助产业研究院,吸纳和留住高端科技人才,改善青神人才储备情况,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开展,改善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落地,协同青神及周边地区产学研资源的整合和互动。

4.生产性服务业

现状: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紧密配套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支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在生产体系中的运用和循环。当前,青神县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较为滞后,无法较好地配套未来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

未来发展:(1)引进更多设计、研发性质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产品交易、技术创新、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2)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向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加快从生产加工向材料供应、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管理服务、营销推广等环节延伸。(3)建设人力资源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建成青神县人力资源产业园,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升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积累,助力先进制造业的人力基础。

5.科技金融

现状:当前青神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融资少的困境。创新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离不开科技金融的保障和帮助。未来需要多方面探索,加快补齐这一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未来发展:(1)探索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通过与成渝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科技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相关风投机构的分支点,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园区、孵化器等进行合作。(2)完善和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科技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发展困境。

四、主要任务

(一)内培外引,大力做强市场主体。

引导开拓,深化发展,培育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巩固主业,拓展产业链,打造国际品牌。推动德恩精工、环龙新材料、德鑫航空等进一步发展壮大,鼓励青城机械、四川立白、彩虹制药、四川丹甫等加大研发创新,进一步扩容升级。

优先布局,重点筹划,分层次分类别引进高质量、高水平、高成长性的相关企业。瞄准行业“专家特新”领域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上门招商,吸引头部企业、重点企业、关键配套企业等落地青神。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实现“建链、补链、强链”,针对性引入表面处理、绿色铸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大健康等优质潜力企业和项目。

孵化培育,全面支撑,发展一批专业能力过硬、竞争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和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和绿色改造。完善中小企业的培育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结合“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人才引进难、转型发展难等关键问题。

专栏7 繁荣市场主体工程

1.坚持内培,强大重点企业与中小企业。培育重点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1)重点产业与重点企业。先进机械制造业中重点培育德恩精工、德鑫航空、青城机械、四川丹甫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竹纤维利用中重点培育环龙新材料;医药产业中重点培育彩虹制药;日用家居产业中重点培育四川立白。(2)加强中小企业的加速和孵化,优先以基础较好的机械制造业为示范和试点,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盟构建。

2.加强外引,完善产业布局与发展短板。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吸引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1)先进机械制造业,引进能进一步有效整合青神机械制造资源的行业领头羊企业1—2家;围绕表面处理、绿色铸造,引进相关配套企业若干。(2)竹纤维利用,引进新材料相关产业,促进竹材生物质精炼技术开发、竹材生物质全价利用、本色竹纤维产品的研发;引进数字经济相关产业,促进竹纤维产品快速转型新消费品的商业模式。(3)医药产业,重点引进中医药、医药包装、医药销售、医疗器械产业,完成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初步布局,实现从单纯的制药向大健康、医疗器械等高产值、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化。(4)日用家居产业,引进绿色环保的配套产业,促进日用家居产业的绿色化、数字化发展。

(二)创新驱动,积极壮大产业集群。

明确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围绕企业和产业打造产业链、创新链,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提升创新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创新人才,鼓励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展开深度互动和合作,共同建立科技平台、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展开产学研合作,转化国内外高校院所的前沿技术成果,与其联合展开技术攻关和技术研发。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招引联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德恩精工、四川立白、彩虹制药等龙头企业,以及五大园区的功能设计开展有影响力的招商活动,通过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等多元化招商形式,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产业链整合资源,加大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强化平台项目带动作用,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促进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加大科研人员引进、激励力度,补齐创新发展中的人才短板。通过加大高层次、紧缺型科研人才的引进和打造广阔的人才储蓄池来支撑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快外来科研人才融入青神的过程,提高人才的留存量和留存率。

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基于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更加全面多样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包括孵化器、创新平台、科技金融、生产性服务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探索促进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

专栏8 繁荣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1.激励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财政补贴,实现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1)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2)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和参与研发活动,申报和参与各级别的科技项目。(3)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企业积极进行奖励。

2.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校地企合作平台。鼓励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1)通过校地合作交流等途径,为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创造和提供条件、机会。(2)引进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到青神设立科技园、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3)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大学等建立产业联盟。(4)鼓励建设“研发飞地”,支持企业在上海、成都、重庆等地设立科技创新中心,推广“研发在成都,转化在青神”的特色模式。

3.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补齐产业链、生态链。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打造科技水平高、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1)围绕重点产业展开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工作。(2)围绕重点产业针对性的建设相关支撑体系和产业生态。(3)围绕重点产业补齐发展中的短板和环节,提前布局大健康、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发展空间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集聚科技人才,加强人才激励。通过多样性的政策引导,多种体制机制的探索和改革,解决科技人才的引进问题和留存问题。(1)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和联系,加强产教融合发展,探索共建科技人才培养的方案和平台。(2)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青神在全国人才市场上的吸引力。(3)提高科技人才的留存率,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工作环境,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4)探索科技人才引进、使用的新试点,通过新型研发机构等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模式,提升科技人才的集聚度和留存率。

(三)数字引领,努力促进转型升级。

夯实数字经济的基础建设,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引导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基础电信企业,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4G网络覆盖,开展5G网络建设和商用,加快IPv6发展。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制造业发展,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能力。深化5G、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竞争力。深化德恩智造云平台的开发,鼓励、引导企业上云。促进企业认知、了解和应用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开展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商业运营开发。进一步整合、完善电商平台,借助电商平台促进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打造企业轻量级数据业务中台,探索行业共享的大数据资源。借助数字平台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合与互惠,借助大数据创造产业发展的新机会和新优势。

专栏9 数字转型工程

1.推进数字经济基础建设。以5G建设为基础,推动网络数据中心和支撑体系的升级改造,加快5G网络的规模化部署,推动5G基站建设,实现5G网络覆盖。全面推进5G规模化商用,加快IPv6的规模化部署。优先保证5G在五大园区的布网和应用。全力保证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可靠性,网络的高速性、安全性和泛在性。

2.开展工业数字化计划。深度推进“两化融合”,推动“青神制造”转向“青神智造”。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

3.打造重点平台,激励企业上云用云。积极支持德恩云造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开发和使用,鼓励企业上云、用云。联合企业举办大数据、云智造等相关会议和活动,促进企业了解云平台、大数据的原理和应用场景。鼓励企业独立或联合借助云平台开发轻量级APP和应用功能。鼓励企业基于云平台,开展数据共享,打造数字供应链,促进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和产业联合。

4.引导、加强大数据的应用。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开展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项目试点。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过程中采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云端开发、云端测试、云端检验、动态监控、智能决策和预测预警等大数据应用。鼓励企业的商业模式围绕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创新、改革和转变,鼓励企业用活、用好数据要素,利用大数据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四)绿色低碳,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聚焦碳中和目标,有序推进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坚持“市场倒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依法依规、统筹协调”的原则,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推进机制,加大政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执法监督和查处力度,坚决不新增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严格执行污染产业负面清单制度,在多重约束条件下寻求发展最优解,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重点制造业企业节能低碳和节水专项行动,把“亩均论英雄”理念贯彻到低碳减排目标考核上来,实施制造业企业能效、水效“英雄榜”计划,并在税收减免、项目资助等方面落实相关激励措施。建立以园区为主体的分布式能源建设,促进企业余温、余热综合利用。扩大清洁能源供应规模与覆盖面,加大清洁能源使用补贴力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借助科技创新,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推进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生产流程创新,引进推广重大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资源产出率。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在提高最终产品绿色化比重方面下功夫,降低高污染产品比重,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资源产出率和效能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控制碳排放总量。面向制造业领军企业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源头消减污染物排放。鼓励企业落实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引导企业在生产中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

引领试点示范,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五大园区的机械制造、绿色家居等重点领域,把绿色低碳理念切实融入园区规划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中去。严格执行生产垃圾处置、水体和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规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探索经开区设立集中供热网格体系,围绕五大园区打造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体系,推动各个园区的绿色循环改造,建立集中高效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中心和处理办法,有效实现绿色循环和再利用,减少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生产。强化园区的源头管控能力,加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证核发协调联动,做到环评审批不违法、项目管理不污染、新批项目没隐患、“一证式”管理,强化全过程监督,进一步提升环评制度的刚性约束。发挥现有工业园区和绿色工厂在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围绕平台建设、技术改造和供应链构建,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形成20家以上的市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

专栏10 制造业“绿色示范工程”行动计划

1.推进园区“绿色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废水处理能力20000吨/天的废水处理厂,新建废水集中处理、废气处理、电镀污泥贮存及处置、风险控制、高低压变配中心及供电、供水、供气、废水收集管网等系统工程以及绿色厂房等;在斑布健康竹产业园技改扩能项目中,配套建设碱回收系统、污水预处理、工业固废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相应的辅助工程;在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运行后,政府配套相应扶持资金并引入社会资本,面向企业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

2.推动园区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以经开区为依托,五大园区为一体,探索集中供热网格体系,加快推广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网、智慧能源等新型用能方式,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和高效化。推动各个园区的绿色循环改造,构建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绿色化和清洁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配套,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推动绿色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发展。

3.开展面向制造业产业链的“绿色招商”。支持环龙新材料、四川丹甫等本地龙头企业在精准招商、扩能提标、延链补链中实现绿色化效益同步增长;推动在环龙新材料以竹代塑项目中形成“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区。

4.建立绿色化制造的智能大数据监管体系。建设县级统筹、园区覆盖、重点企业全员参与的环境与能效智慧管理系统,深化大数据在污染防治、低碳节能以及园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实时掌握重点园区、企业数据,精准追溯污染源、碳排放源,实现绿色动态监管。完善重点污染源、碳排放源在线监控、环保用电工况监控、扬尘在线监控、烟火监控、无人机监控,通过线上线下监测的有效融合,实现精准管控、智慧监管,加强与毗邻区县低碳大数据开发共享。

(五)完善平台,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依托“一区五园”,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成果孵化培育体系,形成个性化定制、关键精密零部件加工、竹编竹艺三大领域的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成果加速器等多形态的孵化格局。强化原始创新,支持德恩精工、环龙新材料、德鑫航空、四川丹甫、青城机械等重点企业建成一批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应用中心和产业实验室,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青神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多方合作持续推进机械制造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共享。加强技术转移、成果中试熟化、标准培育、产品检测与技术评价、产业知识产权导航数据库等平台建设,引育结合,打造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中介机构,组建技术经纪人、知识产权师队伍,鼓励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成果优先在青神就地转化。强化制造业领域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本土企业对通用性平台资源的共享利用。加大云平台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鼓励重点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面向域内中小企业加快普及推广工业互联网 APP,形成工业互联网反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造血能力”。建立青神机械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整体带动局部,形成全力推动青神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联合舰队”,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形成创新链、产品链、产业链的互动。

借助企业服务中心等,支撑县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助力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青神县机械产业发展研究服务中心,增强德恩精工、德鑫航空、青城机械和四川丹甫等龙头企业的科技合作、资源整合和创新发展能力,通过校地企的合作和联结,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五大创新功能。依托青神县竹产业研究服务中心,聚合竹产业创新研发要素资源,搭建环龙新材料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平台,促进竹本色纤维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的联合开发和研制,孵化和引进产业链相关配套企业,壮大竹纤维产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力争从创新源头上推动青神竹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11 先进制造业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方向

1.机械制造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围绕国家培育“高价值专利”的要求,制定青神县机械制造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实施方案,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模式的摸索,协同建设机械制造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产业赋能中心。充分利用国家专利预审、快审绿色通道和新一代地方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助推高价值专利的快速获权,针对青神县机械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专利技术、研发方向和市场战略,开展专利分析导航、专利布局与挖掘、专利开发与专利池构建等,制定高价值专利培育方案。鼓励龙头企业申报标准必要专利和PCT专利,并给予配套支持。

2.优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机制。继续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工作机制,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孵化生态体系。打造“青神创”原创促进与成果发布对接会,形成青神机械特色产业与技术创新传播力、影响力。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增派科技特派员,支持企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财政给予相应资助,引导优质科技成果优先在生产一线和本土落地转化。

(六)优化要素,解决关键性的发展难题。

发挥社会投融资机构、产融基金对制造业企业融资的支持,提高金融机构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功能作用,引导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投向先进制造企业,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上市融资。用好青神县工业企业小额贷款分险基金,解决优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指导企业做好市级应急转贷资金、风险补偿基金申报。用好规划土地政策,提高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零星工业用地的土地价值,提高经济产出密度和质量。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产业布局要求的重大工业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相关用地计划可优先安排。鼓励盘活利用低效工业用地,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在现有工业用地上新建或改造原有厂房、增加容积率,不增收土地出让价款。落实电力改革、水电消纳试点和直购电、富余电量、留存电量等市场化交易政策,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电力直接交易比重,支持园区整体“打包团购”。对绿色高载能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实施精准支持。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营商环境政策的精准性、落地率和覆盖面,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聚焦企业办事全流程的便利,着力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贯彻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

五、政策支撑与保障

(一)体制机制保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去行政化,回归监管、协调、公共服务的政府功能本义,致力于为市场搭建公平竞争的舞台和配套机制。统筹协调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和战略谋划,成立由县领导挂帅的制造强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各部门和开发区开展工作。由经信部门做好协调推进工作,建立综合评估制度,定期督促检查。

(二)政策支持保障。

园区政策:各园区形成具体的发展规划,明确入园企业标准,落实入园企业优惠政策,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优化入园企业审批流程,促进入园企业交流合作。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创新资源,对企业申报、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按规定给予资金配套。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设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高层次重大创新载体,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对企业获得专利、品牌、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以及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的,按相关政策给予奖励和资助。

清洁能源政策:探索实施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打造低碳、绿色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采用实施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对采用相应技术或开展相关研发的企业进行财政补助。

(三)管理服务保障。

进一步明确、分解和规范政府的行政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体系。积极弥补创新生态中的不足和短板,建立更多的技术平台、孵化器、研发中心,引进和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四)人力资源保障。

加大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进入青神工作生活,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效、高水平的人才供应。借助新型研发机构的试点工程,探索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推行以业绩能力为核心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办法,建设先进制造产业企业技师工作站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各层次产业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实施在职人员定期技能培训计划,着力提高各类人才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能力。加强重点产业园区和本地高校、国内外先进培训机构的合作,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整合资金、场地等资源,建设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在创新平台搭建上实现突破,形成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人力资源市场。做好人才集聚配套服务,健全多元化的住房配套、交通设施、生活服务等配套供应体系,完善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努力在科研资助、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吸引、支持、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上一条: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