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青神三线企业中的两个厂(709厂、45厂)干过,爱人也是青神人,我前前后后在青神干了15年,和青神有独特的情节。最先在西龙当了两年知青,然后在电信部门工作了3年;1973年考上大学后离青读书;在师大毕业并教了将近8年书后,1983年又调到45厂工作,干了4年;1987年企业从电子工业部下到省,我又调到709厂工作,这一干又是5年;1992年才调到广州。所以我一直对青神很有情缘。
三线建设既有着令人振奋的创业史,也有一段艰难的后期历史。我国的三线建设从总体上来讲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国家从备战这个角度在全国做了部署,并从1968年起在全国各地铺开了建设。应该说,当时青神的建设条件比起贵州等地还是好得多。青神在1970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厂阶段,1973年后建成投入正常生产。从1974年到1985年进入第二个阶段生产阶段,当时的工厂都要按国家的需求和安排进行生产,这个阶段企业和职工都非常有信心,拼命为三线建设出力,各方面也很有保障。
1985年以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对包括青神在内的三线企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转折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在当时已不是一个厂的问题,而是整个三线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过去为了备战三线企业要进山靠水,到了市场经济阶段就成了问题,导致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过去国家可以调拨的先进设备、高学历人才等原有优势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丧失;而计划经济体制有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以709厂为例,当时的生产量或许只需要200多人,但整个企业有1000多人,而这些人都要靠企业自己去养。当时709厂为了生存也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开发了一些民用产品,有些还是很领先的,如彩扩机、微波炉、电磁灶,到由于当时市场消费等原因,加之这些早期产品毛病也较多、价格也较高,最后都没有占领市场。这段时期,发工资成了企业厂长的大难题。当时我厂每月13号发工资,我作为厂长基本上到了10号就为筹集工资睡不好觉。特别是在89、90年前后,我厂总会计师在发工资前都不再有权批单报账,必须由厂长批。等到13号工资发后才去处理水费、电费、设备费等支出。企业就到了这么一种窘境。
尽管三线企业有着不可避免的兴衰史,但三线企业对地方的贡献是突出的。三厂到青神后,迅速融入到了地方。我记得当时青神人口不到20万,三厂建成后带来了1万多人。当时工厂各类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职工子女可以说不下山坡就可以读完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技工校,一直到电大的所有课程。在三厂中后期,企业还从青神招入了不少工人;三厂的生活需求也拉动了青神一些服务经济项目的发展三线建设也给青神基础建设提供了机遇。
工厂来了后,首先就是修建等级较高的眉青公路,建成了县内第一条柏油路,1991年又把天然气引入了青神,接着闭路电视也安上了,这些影响了青神的生活观念。特别是带动了青神一些县和乡镇工业的产生,更为以后是青神机械企业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
上一条:青神老八景(三)-古阁清风
下一条:父亲的岷江抗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