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认识青神 >> 人文史志 >> 青神人文 >> 正文

瑞草桥 苏轼的爱情港湾

  
日期:2012年03月27日  作者:宋明刚  来源:  点击:[]
分享: 

苏东坡的爱情故事要从青神岷江河畔的中岩寺说起。

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绿水一湾,平静如半轮明月。每有人在池边击掌,鱼儿就从岩下慢悠悠地游出来,成为有趣的奇观,乡贡进士王方遍邀文人学士到绿潭前取名,诸多秀才取名“戏鱼池”、“观鱼塘”、“仙鱼池”,不是过雅就是落入俗套,唯有苏东坡与王弗同时取名“唤鱼池”,成为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清人蔡廷有诗赞道:“唤鱼自昔慕坡公,古今虽殊兴致同。我到池边还拍手,风流未分让髯公。”至今,岩壁上刻有苏东坡手书的“唤鱼池”,池边有苏东坡与王弗的雕像,一站一坐,风流潇洒。唤鱼池成为中岩的胜景之一。

就在中岩的对岸有个陈家咀,那是一片辽阔的河滩,夏天,成为浅水一湾,冬天,便是河滩和绿色的草坪。

眉山有一条思蒙河,蜿蜒数十里,流入青神的刘家咀,从这儿的河滩右侧流入岷江,在河滩上形成约30米宽的水面,苏轼时代,水上架有一座全木结构桥,就地取材,桥面约一米宽,用一根根树条铺成,树条之间的缝隙填满稻草,桥面上再铺上一层稻草和细沙,这便是“草桥”了,既方便行人,又便于鸡公车之类的运输工具能顺利平稳通过。由于附近是有名的瑞峰古镇,便取名“瑞草桥”。这是宋代的历史。也许比这桥宏伟、壮观、传奇的不少,可这瑞草桥由于有苏东坡和王弗经常往来于此,被视为苏东坡爱情的港湾,格外引人注目。苏东坡年少时曾就学于中岩书院,恋人王弗的家,苏东坡的外婆家都在附近,他们去中岩寺,去瑞峰古镇,去水运码头,走古庙必经瑞草桥。在乡间度过了爱情的甜蜜岁月。

由于有苏轼浪漫的爱情,瑞草桥因而引起了许多著名文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追忆和描述。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写道:“东坡常到青神拜访他太太(王弗)的娘家,那儿青山环绕,山顶有溪流、深塘和一片神奇的土地。东坡常和太太的叔叔堂兄妹一起游庙,在瑞草桥畔野餐或喝酒,夏夜也就坐在茅屋外吃瓜子和炒蚕豆”。乡间的生活既浪漫也充满情趣。瑞草桥给苏轼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他的作品里不时提到这里。他在《与王元直》文中写道:“黄州真井底,杳不闻乡国信息,不审比日起居如何?郎娘安否?此中凡有粗遣,江上弄水挑菜,便过一日……但有少望,或圣恩许归田里,得颖段一发仆,与子众丈、杨文宗之流,往来瑞草桥,夜还河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倾诉了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相处的人生乐趣。在《与王庆源二首》中说:“知叔丈年来颇窘。此事有定分。但只以安健元事多子为乐,迹可自遣。何时归休,得相从田里,但言此,心已驰于瑞草桥之西南矣。秋署,更冀以时珍重。”表达了苏东坡身在异地,远离家乡时怀念安慰王庆源等亲友的感人至深的文句。或来妻弟王元直从故乡眉山前去钱塘看望苏东坡,诗人又写下《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绝句五首送之》的题序和诗一首:“为余远自殷勤,瑞草桥边老人。红带雅宜华发,白醪光泛新村。”在这些诗问中,这座小桥成了苏东坡外婆家和丈人家的代称,成了他写亲人情感联系的象征。

瑞草桥又是苏东坡与王弗青年时代相伴往来倾吐爱情地方,因而铭记在他们心中终生难忘。北宋至和元年甲午(公元1054年)他们结为百年之好后,王弗随苏东坡去京城相伴,后又随他去陕西凤翔,成为他工作上的参谋助手,长达十年。北宋治平二年乙己(公元1065年)五月,王弗病逝京师,时年二十七岁。六月殡于京城之西。苏东坡在为亡妻写的墓志铭中说:“先君(父苏洵)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其故(苏东坡母)之侧”。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六月,其父苏洵病逝。苏东坡与弟苏辙一同扶柩千里,返回四川眉山故里,安葬父洵于“老翁井”旁。并遵照父洵遗训,葬王弗于眉山先君夫人墓之西八步。苏轼和弟苏辙在中岩山题名刊石云:“子瞻、子由与侃师至此,院僧以路恶见止,不知仆之所历,有百倍于此矣,丁未正月二十日书”。之后,苏东坡重返故地瑞草桥,触景生情,思念亲友和亡妻王弗,感慨万分,他在山东密州任太守时,写下了悼念亡妻的词“十年剩死两茫茫……”,也许由此才有:“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动情描述,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仿佛他做梦时又回到了瑞草桥边。在瑞草桥边他又写下了“庆源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椽。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遣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的序文和诗一首: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吏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上争人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遣民怀袴襦。

由于苏东坡的原因,瑞草桥这座乡村小桥引起不少诗人和文学家的关注,成为宋明时期游览和描述的对象。陆游乘舟到中岩,写下著名诗篇《瑞草桥》:

柘叶飕飕雪意骄,檐头双兔遇归樵。

宿酲未斛题诗嫩,虚渡风流瑞草桥。

陆游写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又专程踏上瑞草之路,寻觅东坡踪影,走完瑞草桥,他激情满怀地写下《瑞草桥道中作》:

经年簿书无少暇,欲段今朝欣一跨。

瑞草桥边水乱流,青衣渡口山如画。

老翁醉者看龙钟,小妇出窥闻娅妩。

荒陡吹笛晚呼牛,古路倚梯晨采拓。

残花零落不禁折,香草丰茸如可籍。

邮亭慈竹徇穿篱,野店葡萄枝上架。

远处白帆片片,渔歌唱和,近处翠竹婆娑,牧笛悠扬,瑞草桥,陆游描绘一幅多么动人的景象。

陆游在《跋程正伯所藏山谷贴》一文写到:“……程子他日幅巾筇杖渡青衣江,相聚唤鱼潭、瑞草桥清泉翠木越之间,与山中人共小巢龙茶饭……。”他用诗文赞美瑞草桥,重游当年苏东坡在中岩就读生活经历的故地。足见这座乡村小桥的魅力。

随着岁月的流逝,瑞草桥虽早已不在了,但它并没有从人们心目中消失,明代曹学佺曾到中岩,写了《三过中岩》并考察了瑞草桥遗址。他写的《蜀中名胜记》云:“(青神)县西瑞草桥,桥崩得残碑,乃苏东坡文母所书。”说明瑞草桥在明代后期已经被毁,仅留存苏东坡岳母题写刻石残碑于旧址。几年前,青神南城乡群众,在思蒙河口重新修建了一座“拙扑草桥”,以展现昔日瑞草桥之风采,也表达对苏轼的纪念。但“草桥”终经不住风吹雨打,瑞草桥永远留在作家的笔下,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最近,我和两位朋友一道去了瑞草桥遗址,虽然没有了瑞草桥,但陆游写的“瑞草桥边水乱流”的情景依然。正置秋天,浅滩的水已退去,便是沙石滩,沙地,形成一片天然的绿草坪,数十头牛在草滩吃草,悠闲地享受着自然界的空气,白鹤在沙滩上盘旋飞翔,劳作的人们,吃草的牛,白鹤在各自的天地里自由自在,互不干扰,对岸的中岩,在雾中时隐时现,瑞草桥,还真有那么一点儿神韵,沧桑风雨,桥虽不见了,但他幻化在人们的心里。此情此景,不由吟诗一首:

来到河口寻古桥,东坡当年多逍遥,沙滩流水今尤在,不见当年瑞草桥.

上一条: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

下一条:古镇汉阳 风韵犹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