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上一波三折历尽凶险,文坛上叱咤风云享誉世界的苏轼,其“高处出神入天”、“挟海上风涛之气”,于豪放中见旷达自然的大量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纷纷乐道其内容广阔、题材宏富、笔势纵放的词风,从中汲取于己的营养。确可谓旷世奇才,功盖千秋。
这里,谨就自己阅读苏词及相关文论后,谈谈一己心得。
豪放,是苏词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与外在表现,“以诗为词”是其内在品质,作法是“冲口出常言”,且“绝其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目的是要达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无娇揉妆束之态”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自然境界。所以,这些主张非常可贵和重要。要创作就要有勇气,这种勇气就是变革、革新或创造,即所谓“法度去前轨”,以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要为而作”才能“有补于国”,这一点苏公做到了,于是他创作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壮志凌云、大气磅礴的三百多首词作,为华夏文化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人们完全可从其写作题材、艺术风格、语言运用的方法上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使自己也“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地写出精彩纷呈的文字来,讴歌生活讴歌社会,讴歌一切值得讴歌的事物。
对于苏公词风的形成,我认为,激烈的朝廷斗争和社会变革,是苏词豪放风格形成的政治基础,而开放与勤奋,特别是勤奋才是苏词旷达自然产生的主因。苏公的勤奋主要表现为读(书)、写(创作)和察(体察)。
苏公曾说,自己“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确,这对“奋厉有当世志”的苏公来讲,绝不是难事,若不如此也难实现其抱负。于是,他博览群书,无论文道之政史,武道之韬略,甚至连治病救人的医典,他都深读细研。从书中,从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交往中,吸取诸多先进理念与思想、新的创作手段与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进与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词风,即既豪放又婉约,旷达而自然。这是说苏公的读也可理解成学。假如能把他读过的书一一加以罗列的话,用学富五车来形容,恐怕也不为过。这一点,可从他的“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的“习书心得”得到佐证。真让我们敬佩学习呀。
至于苏公的“写”嘛,他自己说他“有笔头千字”,即很多,无可争辩,而我却认为那是他创作勤奋。事实证明,其题材广泛的三百多首或豪放、或婉约、或惊艳,脍炙人口的词曲,充满了生活情趣与社会责任感,为人们为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人们也永远怀念他、敬仰他。
闭门难造好车,聪颖的苏公“少年辛苦事黎耕”,且“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人缘社交非常好。他曾说:“君子之和人,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勉于利也。”于是,抱着“我是识字耕夫”态度,喜欢“独乐不如众乐”的苏公,把自己置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之中,搜集创作题材,捕捉创作灵感,把有价值可寄托某种情感的人和事,变成一首首能唱能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本文想要重点讲述的“察”的方面。
由于苏公的词作都诞生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的观察体察之后,所以都语言生动朴实,有很强的感染力。请看他写的反映农村的词,如果说“连村绿暗晚藏鸟”、“乌鸢翔舞赛神村”、“村南村北响缫车”等词句反映了当时他所去农村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生活的话,那么,“黄童白叟聚睢盱”、“牛衣古柳卖黄瓜”、“道逢醉叟卧黄昏”等词句,就再生动不过地描述了他沿途见到的人和事。让笔者最感兴趣的四首《渔父》歌,更是绘声绘色地把渔民们收工后豪饮、狂舞的情景写了个淋漓尽致,读后像看了一集电视纪录片地令人信服,确是很好的享受。
其实,前面谈到的苏公的杰作,仅是其文库藏品的九牛一毛,但就这点闪耀的光辉,已反映出苏公的品质与伟大。这当然与他“兼冲下士,情及疏贱,日与诸黎游”的身体力行密不可分。否则,他怎能写出“一叶轻舟,以浆惊鸿。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边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这样情节生动而宏大的词作?而他谪居儋州时采风整理出的《鹧鸪鸡》至今仍在当地传唱。我想这应该是它“鹧鸪鸡,鹧鸪鸡,你在山中莫乱啼,多言多语遭了箭,无言无语丈夫离”的歌词易上口、寓意深有关吧。
还可举出许多关于苏公“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的具体词例。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苏公说的那样:“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便会“信手拈得俱天成”,创作出与时代与历史与人类同在的文学艺术作品来,何乐而不为?
上一条:走近千年瑞草桥
下一条:漫谈竹乡文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