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6月21日,“青与凤行”城市CP联动宣传采访活动举行,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牵手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共同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文化之旅——
凤翔泥塑、西凤酒酿造技艺、青神竹编……非遗品牌个个“火出圈”
“青与凤”同行 共同从非遗出发 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凤翔泥塑制作
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稚拙的形态……凤翔泥塑是中国四大泥塑之一。如今,古老的技艺正以独特方式焕发新意。作为胡深家族泥塑手艺第六代传承人,韩建斌在作品中融入卡通元素,大胆采用蒂芙尼蓝、茱萸粉等新颖颜色,赋予作品以全新面貌。他不断强化品牌意识,探索网店营销,尝试将国潮风与泥塑形象巧妙融合,设计出衣服、围巾等文创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一方面,新的表达、传播、应用,成为凤翔泥塑融入现代生活的“点睛之笔”。一方面,通过规范运营、整合资源,凤翔泥塑正更高效地产生规模、贴合时代。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六营村组建了泥塑专业合作社,村民们负责生产制作,合作社统一进行收购销售,泥塑产业从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2023年泥塑产值实现4860万元。以泥塑产业为龙头,六营泥塑体验园及非遗研学基地项目投入使用,目前村里形成集吃、住、游、购、娱、产、学、研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如今,全村268户群众以泥塑生产为生,村民们的泥塑作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泥土里生长的艺术,不仅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泥塑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成就了一个小村依靠单一手工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奇迹。
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丰沃的关中平原每一寸土地上,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烙印,也为美酒佳酿提供了丰富而上乘的原料。
中华文明5000载,西凤酒香3000年。一粒粮变为一滴酒,需经历漫长的过程。制曲、酿酒、秘藏……从殷商晚期至今,一整套西凤酒传统酿造技艺经世代传承改进,形成了以中高温制曲、土暗窖发酵、酒海贮存为主的生产工艺特色。
在西凤酒海库,直径两米至两米五左右、高约三米的柱体容器摆放整齐。“酒海的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于当今技术来讲仍繁复异常。制作一个容量5吨的酒海,大约需要300公斤荆条、3万多张麻苟纸、400多公斤黏合剂,花费至少一年的时间。”西凤集团宣传部部长鲁少军向“青与凤行”城市CP联动宣传采访团成员介绍。
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也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联通世界的“密码”。
从国家级非遗——青神竹编开始,如今的青神,用占全省1%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全省近10%的竹产业产值。回首过去的几年,青神聚焦以竹带塑、生态康养、产销衔接,实实在在让竹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青神竹编于2008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波拿教授称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青神竹编通过传承与创新,现已形成平面竹编、瓷胎竹编、立体竹编、混合竹编、竹编家具5大类3000余种产品体系。
青神竹编
从竹编开始,青神并不止步于竹编。
青神县通过园区引领、市场拓展,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国家青神竹编产业示范园区,成立以竹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国有公司—青神国际竹艺城投资有限公司,集聚四川环龙、云华竹旅等竹企业150余户,打造亿元加工企业2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带动2万人从事竹产业。
其中,青神县探索建立“竹农+国有公司+龙头企业”的种销模式,实施竹良种推广和种植技术培训,全县2万余户竹农,户均从竹产业方面增收2500元以上。青神县竹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从2018年的30亿元到2023年的80亿元,实现产值翻番。2024年上半年,已实现竹产业产值40亿元。
有了一流竹产业为基础,当“以竹代塑”的风吹来,青神竹产业不仅拿得出能够代替塑料袋的竹篮竹篼、代替塑料餐具的竹餐具、代替塑料家具的竹家具,更拿出了竹纤维产品——
青神积极建设斑布竹产业园,成功争取斑布百万吨竹材生物质精炼项目,2022年已建成投产。在这里,在620元/吨的原竹通过制浆加工成为10000元/吨的竹纸,价值增长16倍。
在生产端,斑布以生物基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规划竹纤维生产项目,建成了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竹材生物质全价利用基地。通过生产过程的绿色低碳,减少环境负担,真正支撑了通过可降解、可循环、环境友好的竹纤维材料,实现以竹代塑。
为此,斑布在产业园区内建立了研发平台,不断地开展竹纤维高质化应用研究,坚持以竹代塑的核心价值,生产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的、更多更好的产品,目前已有多款创新产品逐步推向市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虽然“青与凤行”城市CP联动宣传采访活动暂告一段落,但这场跨越千里的美好相遇绝不是短暂的邂逅,而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青神与凤翔,两个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原载于2024年8月6日新华社四川频道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古良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