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在云雾缭绕的梯田上,在挂满果实的果林中,在郁郁葱葱的大棚里,农民们都可以看到熟悉的科技特派员的身影。
1999年以来,数以万计的科研工作者有了“科技特派员”这个光荣的称号,见证了一个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春华秋实二十载,美丽田野绽芳华。
科技特派员制度,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升的农村工作重大机制创新。
发轫 当好“一号特派员”
今年7月1日,正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田间地头忙碌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农艺师、驻溪后村科技特派员吴敬才,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延平区委宣传部部长张嘉明转发的“七一祝福卡”,落款是“致奋斗在脱贫战场上的你”。
作为福建省首位科特派践行者,吴敬才与溪后村已结缘20年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作为闽北农业大市,南平的粗放型农业经济陷入困境。雪上加霜的是,1998年6月,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农业农村受损严重。为破解闽北的“三农”发展难题,南平3000多名干部下基层问计于民。村民们提意见说:“平时干部下乡,就像蜻蜓点水,沉不下来,也解决不了问题。”南平市决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彼时,吴敬才刚从德国进修回国,被派驻到溪后村,帮农民解决科技问题,被乡亲们称为“一号特派员”。
1999年2月,南平选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这成为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即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的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后,在《求是》杂志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这一做法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2002年,科技部总结福建南平实践经验,在宁夏等西北五省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福建、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科技特派员制度从无到有,从福建走向了西北五省区。
2004年,科技部、人事部梳理了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员经验和宁夏的农村科技创业模式,出台《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扩大了试点。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当年的吴敬才怎么也不会想到,20年后,我国有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奋战在农业农村一线。他成为了这数十万分之一。
“20年来,我一直在八闽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深切地感受到基层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渴求。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践行科技惠农的初心和使命。”吴敬才说。
燎原 到农村广阔天地去
物换星移,长河不息。接力20年,科技特派员制度走向了全国。“科技特派员”不再是当年的“科技特派员”。
在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一直很有名。过去出名,是因为“穷”。有这样一句民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现在的下姜村,依然有名:常被冠以“最美”“最富”。
说起“翻身记”,村民们会不约而同提到习近平。2003年至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多次来到下姜村实地考察,担当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而浙江省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正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推动实施的。
2003年,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创新举措,旨在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现实科技难题和培训适用技能,方向正确。
2003年4月,浙江省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踏上征程。他们来自省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水稻所等科研院所,平均年龄仅38岁。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则是“特殊”的第101个。
缘何“特殊”?
2003年4月24日上午,习近平在种茶大户姜德明家召开座谈会。有的村民说:“缺人才。”有的说:“缺资金。”还有的说:“缺技术。”
“你们村有没有科技特派员?”习近平问。
“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习近平说,“目前的‘三农’工作面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和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的制约。我们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抓住当前科技进步的机遇,建立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业的机制,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在习近平的关怀下,俞旭平进驻下姜村。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下姜村。他提出,要看黄栀子基地。
习近平来到地里,一边看黄栀子的长势,一边问俞旭平:“这个药材的品质如何?”“村民们学得难不难?”“销售情况好不好?”……
知道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能收入4000多元后,习近平鼓励俞旭平:“做得好!”
习近平对省里随行的同志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不断完善特派员、指导员制度,真正做到重心下移。今后,驻村指导员,全省要做到每个村一个。”
不久,驻村指导员走进了浙江的3万多个村庄。
一个个乡村的蝶变,诠释了科技特派员为农村创新创业注入的深厚力量。
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2012年起,科技特派员工作先后6次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科技特派员工作做出制度安排。
“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有志于在农村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畅通了深入基层一线的“毛细血管”。如今,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广大农村开花结果,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数十万科技特派员穿梭山林、躬耕乡野,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10万户。
启航 新时代不负新使命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第20个年头,吴敬才、俞旭平们感受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已融入科技特派员的血液中。
福建鼓浪屿的大海潮音,浙江千岛湖的高山流水,宁夏贺兰山的长风呼啸,河北太行山的千峰万仞,在新时代形成和声。
岗底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成熟了,葫芦峪矮化密植核桃林格外俊。如同打了胜仗的士兵等待向将军汇报,却再也等不来,培养它们成材的人了。
那个人就是——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保国。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年仅58岁。他扎根山区35年,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10万农民在他的带领下脱贫……
他是一颗精准扶贫的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精准脱贫的火炬,照亮了山区脱贫的希望。他是一面精准脱贫的旗帜,引领着人们奋发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这对于全国几十万科技特派员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到中央工作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使命激励新探索。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正为乡村振兴注动力添活力,成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重要生力军。全国科技特派员已领办1.15万家企业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转化示范2.62万项先进适用技术,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把科技的旗帜插遍祖国的县域和乡村。
农业农村的绚丽画卷日新月异,科技特派员为“农”为“科”为“派”的初心始终不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技特派员再启航。数十万科技特派员们,将继续行走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播撒更多科技的种子,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写下动人的中国故事。
上一条:磨牙是因为肚子里面有虫吗?
下一条:在乌镇集合,向美好生活出发
【关闭】